
雖然去年的市議員選區重劃將布魯崙賓臣墟和日落公園合併為一個新的43選區,但紐約市立大學昨日發布的《紐約市社區利益演變》報告卻指出,這兩個地區的華人在經濟收入、教育水平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這份報告對人口普查數據進行詳細分析,將為未來的選區重劃提供依據。其中由皇后學院城市研究系主任譚婉雯轉寫的亞裔社區章節,對不同的亞裔分支族群的數據進行了單獨解讀。
報告指出,華裔人口佔到紐約市亞裔人口的一半,是最大的亞裔分支族群。全市華裔的中位收入是6萬6877元,51%的華人擁有房產,70%為外國出生,52%的華裔是選民年齡,華裔貧困率為20%。
全市華裔人口份額最大的地區是法拉盛/白石鎮,居住在該地區的華人佔到全市所有華人的15.7%,其次是賓臣墟、華埠/下東城和日落公園。在華人的人口結構方面,日落公園和賓臣墟的華人有很大差距。日落公園的華人中位收入為5萬2798元,而賓臣墟則高達7萬5000元。日落公園只有32%的華人擁有房產,而賓臣墟這一比例高達62%。日落公園華人的貧困率為27%,而賓臣墟只有15%。
華埠華人在經濟狀況上是幾個主要華人聚居區中最差的,這裡華人貧困率為34%,中位收入為3萬2360元,同時華埠的華人中37%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而18歲以下的只佔8%。華埠的成年華人中59%英語不流利,而日落公園英語不流利的華人比例也高達62%。華埠和日落公園沒有完成高中學習的華人比例高達60%,而賓臣墟和法拉盛的大多數華裔成年人都至少是高中畢業。
法拉盛仍然是全市華裔人口最多也最密集的地區,這裡華人貧困率為23%,中位收入為4萬8037元,法拉盛華人擁有房產的比例為45%,低於皇後區亞裔平均53%的房產擁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