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市積極兌現為所有人提供住所的承諾,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難民和移民的登陸,服務逐漸超出了能力範圍。當庇護成為一種產業,給紐約市的資源造成了負擔,引起社會思考是否應該先考慮本國市民,而不是來自其他國家的人。
紐約市提供庇護力不從心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自從去年春天得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的州長開始在政治舞台上向北派送移民以來,紐約市已經接收了近 4.4萬名尋求庇護者。據市政廳稱,僅在過去一個月就有1.2萬名新移民。然而,紐約市的目前的財政狀況不足以解決庇護危機。
法拉盛華人(工商)促進杜彼得在接受採訪時將其形容其為「本末倒置」。他指,美國社會不斷的花費很多精力和金錢接受難民和非法移民。在所謂的人權、自由、民主之下,承擔傷害的是本國人民。
例如財政的赤字要通過上調MTA地鐵的價格來填補,將這筆費用加諸在人民身上,在連每年五億的資金都拿不出的情況下,還要接受難民,是不可理喻的。
杜彼得比喻:「家裡只有一碗飯,有朋友、有外人,留八分哪怕熬成稀飯也要先讓自己吃。餓著家人端給外人,紐約的作法就像這樣。」對此,他呼籲紐約應該量入為出,考量後果。「現在的困難是誰造成?亞當斯做過頭了。」杜彼得說,接受了數萬人以後,所有人認為來到紐約就可以得到庇護,使得各個收容所的服務能力以及條件變差,導致街頭遊民越來越多,各個部門資金短缺,被迫挪用,從而影響居民的基本生活。
法拉盛自我消化減輕社會負擔
針對法拉盛的遊民問題,杜彼得指出,縱觀5區,法拉盛的情況相較其他地方要好很多,這是法拉盛的奇蹟,是社區族裔群體的影響。
他解釋道,走在法拉盛街頭不會感覺像是在美國,眾多的華裔以及亞裔將法拉盛建設成像是台北、香港等亞洲城市的樣子。遊民也有取捨,對他們來說,面對法拉盛的一群「外國人」,自己反而更像「老外」,待在這裡不會覺得舒服,在法拉盛的遊民大多處於亞裔為人溫和之類的原因。
非法移民在法拉盛是挺多的
幾個世紀以來,紐約每年都歡迎大量移民進入,據統計,現在有超過300萬外國出生的人居住在紐約市,佔該市國內生產總值的近四分之一。杜彼得說,非法移民在法拉盛是挺多的,90年代沒有合法文件的移民是合法移民的兩倍多,現在情況也沒有很大改善。政府譴責華人社區僱用大量非法移民作為勞動力。
非法移民問題歸根結底是美國政府在邊關的監管不當。這就是他常說的我們的價值。他一再在主流社會強調,我們的社區在進行「自我消化」,來幫助美國社會承擔壓力。「當我們看到我們的同胞,他們會說華語,我們的商店和餐館當然會傾向於區僱用這些人。」他說,「然而現在政府反過來批評我們使用這些非法勞動力,但是如果我們的社區不靠自己利用這些人口,那更要造成美國社會的問題和壓力。那你能責怪社區嗎?能責怪我的店裡有非法移民嗎?如果我們不請他們,他們又要變成了流浪漢。」
不僅如此,華裔的非法移民使用政府福利的是最少的,在法拉盛相對較少的遊民中,華裔遊民比例僅為10:1。杜彼得期望,美國社會要瞭解中華文化的可貴之處,存錢的習慣、孝道和家的觀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華人成為遊民。然而遊民造成的傷害要由華人要跟美國社會一起承擔。市民反映,他們在自動取款機大廳裡過夜、在銀行外伸手要錢、睡在商店門口、沿街抽大麻等等感到讓人相當不適和恐懼。
杜彼得說,華裔是最有韌性的族裔,我們扛得起;我們也是美國人,我們和這個社會面臨同樣的困難,共同承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