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一早,馬泰同市交通局局長羅德里格斯(Ydanis Rodriguez)、州參議員卡范納(Brian Kavanagh)在劉錦廣場(Kimlau Square)舉辦新聞發布會,向華埠社區介紹2022年的新雙語路標。81歲的前市府城市規劃師鄭向元,偕新任紐約中華公所主席曾偉康、華埠商改區執行總監陳作舟、民主黨65D區領袖李佩欣,以及多名紐約華裔退伍軍人會成員現身會中。
市議員馬泰說:「就在4個月前,我們在另一個街區,呼籲大眾關注華埠雙語路牌消逝(現象)。因為這事,我提案要恢復與擴大華埠和其它社區的雙語標誌。今天,我很高興能和交通局局長站在一起,我們不必等待法案成為法律才有動作。」
州參議員卡范納表示:「這些路標象徵華埠的故事。許多移民是從紐約市走進美國的,而路標便見證了他們在華埠待過並留下足跡。」


推動華埠雙語路標的第一代功臣
路標的製作歸市交通局管,已經退休14年的鄭向元,前東家是市都市規劃局,他當年是如何讓市交通局點頭製作雙語路標?
鄭向元18日受訪時表示:「剛好當時市交通局的副局長是我的好朋友,他非常支持(雙語路標)。不然,其實他們(市交通局)並不是一定要做雙語標誌。不過,社區有要求,市交通局又答應做,這樣很好。」
作為推動華埠雙語路標的第一代功臣,鄭向元並不居功,他表示紐約中華公所的已故主席李立波才是擎火把人。
「他(李立波)當時打了通電話給我,我才開始跟市交通局協調。」鄭向元說,等到雙語路標出爐,「當時的市長郭德華(Edward Koch)寫信感謝譚炳忠,而紐約中華公所也給我頒獎!」
雖然市交通局支持製作雙語路標,但華埠社區卻遇到另一個難題——誰來給路標題字?
「那個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得找一個書法寫得好的人,來寫路標的中文。所以我們當時花了很多時間找人,後來才找到了有名的書法家譚炳忠。」鄭向元說。此外,如何翻譯符合華埠廣東移民發音的中文路名,在當時也是個學問。
「比如勿街(Mott St.)的『勿』,是配合當時華埠廣東人的發音而來的。其它地方的華人移民,可能聽起來會覺得奇怪。」他說。

對於馬泰在《紐約時報》報導後就提案修復華埠雙語路標,還要擴大製作,鄭向元讚道:「這個市議員很不錯。」
紐約中華公所是華埠雙語路標項目中的主要角色,新任主席曾偉康表示:「很高興能參與這個歷史性的時刻,這是讓後代觀察和看見華埠的歷史遺產。我很慶幸能在上週六遇見鄭向元先生,並讓他知道這件事。他今天能在這裡真是太好了!我也謝謝馬泰做了很多我們社區關心的事。」
上週六在皇后區法拉盛有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的活動,鄭向元以聯誼會前任會長的身分出席。包括曾偉康在內,諸多華埠僑領均在場。

華埠雙語路標友善華人新移民
年輕的市議員馬泰能繼續推動華埠新雙語路標項目,是友善華裔新移民的政策。
「很多人剛剛來美國,是看不懂英文的,需要中文街名才能夠行動。」華埠商改區(Chinatown BID)執行總監陳作舟(Wellington Chen)說。
陳作舟受訪時,也相當感念老一輩華僑如李立波、鄭向元當年與市府溝通爭取雙語路標。
他表示,這就像「波士頓如果沒有吳弭(Michelle Wu)當市長,當地唐人街是沒辦法爭取到(雙語路標)的」。
新一批華埠雙語路標的揭牌儀式選在設有「華裔軍人忠烈坊」的劉錦廣場,現場有多名華裔退伍軍人陪同見證。
紐約華裔退伍軍人會(American Legion Post 1291)幹事梅本立(Gabe Mui)表示:「我們很高興馬泰和市政府各級機構正努力加快在華埠安裝雙語路標的進程。這對光看英文街道名,會難以導航的華埠新移民來說,是巨大的幫助。」
「早期的退伍軍人中,多數人的英語水平都不夠。這裡的雙語路標雖然遲到,但未缺席。」梅本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