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是世界虐待老年人意識日 (WEAAD)。法拉盛福壽老年中心舉辦 WEAAD 小組討論和調查結果活動,兩名華裔老人虐待受害者現身說法,資深社工以他14年在老人中心處理過老人虐待家庭暴力案不到5宗,用不可思議和凸顯亞裔老人受對待虐意識不強,同時在「家醜不外揚」的傳統觀念作崇,過份溺愛與姑息子女,受到傷害報警,但最後不忍心子女被告上法庭而撒告,助長亞裔老人被不同方式虐待事件有增無減,但報告出來的數目還不到1%。
華策會福老人中心主任鄭石主持的「世界虐待老年人意識日」討論會分析,依靠了子女申請移民來美國的老人,在陌生國度語言不通,受到子女待虐但求助無門,傍惶孤立無緩,身心受到傷害,成為社會上弱勢一群,需要更多幫忙才能走出陰霾的人生黃昏歲月。
鄭石指出,世界虐待老人意識日由國際防止虐待老人網路和世界衛生組織在聯合國發起,目的是通過提高對老年人虐待和忽視的認識,為社區提供一個機會,以促進更好地瞭解虐待和忽視老年人的問題。
子女視為「出氣袋」老人被虐
資深社工鄭石表示,從報案有紀錄的老人受虐待過案數字,只是亞裔老人受到身體或語言等不同方式虐待事件冰山一角。他以香港一份老人被虐待的報告為例子,270名接受調查的老人,有27.5%老人是受害者,逾1/4的老人受傷害數字,反映了老人受到不同程度虐待的問題嚴重性。
鄭石補充說,紐約的亞裔老人被虐待數目不會少,原因是多數是由子女申請移民來美國的老人,在一個完全陌生和英語不諳的陌生環境,無論衣食住行都依賴子女,不少子女以老人是負累包袱,家庭不和諧氛園濃厚,老人被視為「出氣袋」,有暴戾傾向的,傷害老人身體,而更多的充滿怨氣的語言傷害,造成老人精神傷害的虐待,是華人移民有增無減老人被虐待家庭暴力普遍存在現象。
鄭石認為,老人被虐待長期以來存在華人與亞裔社會,但在傳統不願把被虐事件外揚,因而亞裔老人被虐的報案率極度偏低,最後結果是老人被虐待層出不窮,但報案的反而減少。
皇后區艾姆赫斯特JHN老人中心社工李金梅與鄭石是最早關注和處理老人受虐待的資資深社工,她以幫助過的一位居住新州86歲籍女老人被子女傷害的故事,老人被兒子打傷不敢報警,有人見到她身上流血報了警,她不忍心子女被捕而姑息撒消控告,受害人又不搬離與子女同住的家,在法庭保護令下,她回家兒子就違反保護令被警拘捕,這種情況是華人移民家庭家暴的縮影,反映了華裔老人被虐待的過案嚴重。
韓裔社工John Shin以他在老人中心14年,只有5宗韓裔老人受工待的例子,他以不相信和沒有反映韓裔老人沒有受虐待的真實情況回應,他並以一份調查指出,全市不同族裔老人的快樂指數,韓裔倒數第一,反映了為甚麽韓裔老人不快樂,很多被虐待,但傳統的「家醜不外揚」,被子女虐待是不光彩的事,因而啞忍,精神抑鬱,又怎會快樂。
華裔的V女士在討論會上現身說法,被外孫和女兒傷害身體,警察卻不適當處理,她反而成為無理取鬧一方,十分無奈和老人受害,有口難言的困境。另一位朱先生以老人虐待家屬身份,講述母親被女兒精神虐待,暴力攻擊的痛苦.

會上華裔和韓裔的老人服務人員表示,亞裔的老人即使遭到兒女虐待,也不願意求助外援。因為兒女再壞,老人們依舊把他們當作兒女,認為「我兒子的事情怎麼能去對外人講?」
會上一位名為申約翰(John Shin)的韓裔社區人士介紹,在他服務的整整14年當中,他只接到不超過5個老人的受虐待報告,而醫療報告表明,韓裔老人是亞裔中最不快樂、最沒有社交資源的人群。
「這說明我們在老人受虐待的培訓方面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他說。
一個操臺灣口音的維太太(Ms. V)對大家講述了她受女兒和外孫虐待的過程。她的女兒與西人結婚後育有一子,後與丈夫離婚。維太太出於愛女心切允許女兒和外孫住在她擁有並獨居的一套大房子中。
但是維太太看不慣女兒和外孫的生活習慣,他們不交房費、不打理房間、不工作、不上學,無一絲求上進之心。當維太太看不下去說他們幾句時,有一次外孫竟然用枕頭堵住她的嘴。長此以往,維太太不得不多次在發生衝突時叫來警察。外孫偷偷錄下維太太平時哭泣或者對孩子叫喊時候的聲音,放給警察聽。有一次警察建議外孫說,應該把維太太送進精神病院。這一下嚇壞了老太太,她開始攆女兒和外孫,但是攆不走。
不得已維太太找家庭法庭,但拿不出女兒具體「攻擊」她的證據;她又到房屋法庭,還需要找律師分別起訴女兒和外孫,費用巨大。
最後維太太找到法拉盛福壽老人中心求助,目前她的案子已經得到市老人局的受理。
子不教父之過
不過,華策會福壽老人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羅媽媽對此表示,中國古話講「子不教父之過」,老人受虐待都是小時候不教養子女的結果。
「小孩子從小一定要教養,否則他們長大了管不了了,你就要承受苦果了。」她說,「到現在這個程度,父母就要狠下心來,該怎樣就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