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是紐約的代名詞,但根據市城市規畫局的統計,皇后區的族裔人口比例平均,是五大區中族裔及文化最多樣化、移民最多的大區,法拉盛的「中國城」、阿斯托利亞(Astoria)的「小希臘」、傑克森高地(Jackson Heights)的「小印度」,街邊林立的東正教堂、日式便利店與中美州的飯店,都體現著皇后區猶如「小聯合國」般的多樣風貌,皇后區能裝下整個世界,且以比曼哈頓更親民與實在的價格,能迅速購買或品嘗到世界的一隅。
阿斯托利亞 「小希臘」
阿斯托利亞離曼哈頓不遠,坐幾站地鐵就能抵達,許多年輕的職場人士在這裡生活,TurboVax創始人、華裔工程師馬曉宇也在這裡長大,正在競選包括阿斯托利亞選區在內的州參議員;上世紀60年代,許多希臘人飄洋過海來到這裡生活,到80年代,街區裡已有超過2萬2000名希臘裔移民,他們也帶來地道的希臘文化與美食,漫步在阿斯托利亞街頭,不難看到正宗的希臘餐廳、酒館、麵包店與希臘東正教堂。


「阿斯托利亞海鮮餐廳」(Astoria Seafood),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希臘海鮮小館,最冷清的夜晚也要排上半小時的長隊,食客們在碎冰攤上選擇新鮮的魚類和海鮮,把它們放在袋子裡,再遞給收營員與他們商量烹飪的方式。有些晚上,當熱情洋溢的地中海音樂響起,綠眼睛的服務員會忽然彎下腰,伸出手,向食客發出跳舞的邀請,舞蹈的隊伍會越拉越長,步調也越發顯得歡快。箇中情調,就正如一位在這裡工作的希臘女服務員所說:「我們喜歡讓顧客跳舞,我們是希臘人,我們生活和愛」。

傑克森高地 「小印度」
傑克森高地文化多元,裡頭有「小印度」、「小哥倫比亞」、「小西藏」、「小尼泊爾」等,在37大道及羅斯福大道(Roosevelt Ave.)間的74街及周邊,聚居著以印度裔為首的許多南亞居民,街頭也不難瞥見身穿紗麗服(saris)的印度女人、裹著黑色罩袍的穆斯林女人或是包著大頭巾的錫克族男人。這裡有許多南亞的餐廳、甜品店、路邊攤,在紀念品商店,也可以買到香料、色澤靚麗的紗麗服和令人彈眼落睛的寶萊塢電影。



1980年左右就開始營業的印度餐廳「傑克遜餐廳」(Jackson Diner),也是整個紐約市叫得上名字的老牌印度餐廳,喜萊莉‧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曾到訪此處,雖然它的風光略有消退,但仍挺立著一種「老而彌堅」的姿態,不到12元的午市自助餐以及入味的印度烤雞,仍然吸引著當地的食客。
陽邊 「小小聯合國」
陽邊(Sunnyside)約在曼哈頓中城及「中國城」法拉盛的中間,乘地鐵距離兩頭都不到半小時,它俯望東河,由於基本是磚紅色的矮樓與連排別墅,視野上也一馬平川,白天黑夜都能完整瞭望西邊的帝國大廈。這裡的白人、西語裔、亞裔人口比例相當,且多是移民,造就了極其豐富與多元化的美食特色:南韓的活章魚、佛得角的餐廳、普屬印度的特色香料、中國超市裡的米莧與雪裡紅,還有哥倫比亞與中國的混合式外帶菜餚。

陽邊阡陌交通,充滿寧靜又恣亂的活力,更重要的是,這裡的許多小館由一代移民所開,美食地道,價格公道,服務的是街區裡其他想念家鄉美食或偶欲嘗鮮的移民。義大利人開的「太陽與月亮餐廳」(SoleLuna),有羅馬傳統菜餚「黑胡椒乳酪義麵」(Cacio e Pepe),義麵在碩大的佩克里諾羊乳酪粉輪中翻炒,有日裔老闆川田(Robin Kawada)開的「竹壽司」(TakeSushi),當他成功在曼哈頓中城等地陸續開了分店以後,他又回到他的成長地陽邊,親自在店裡為顧客準備最鮮美的壽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