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執筆寫這歌劇時,我發現自己不在寫歷史,我在寫現實。」受著排華法案下天使島的詩歌引發黃若的新劇作,當他俯首寫作時,疫情下的仇亞故事更讓他揪心,天使島那些刻在牆上的詩句好像超越了時空,在眼下的美國重現。
黃若說,1882年的排華法案,致使從1910年至1940年來美大部份的中國人,被拘留在西岸的「天使島」兩周至兩年不等。在同一時期從歐洲來美國經過東岸的愛麗絲島移民不須被禁錮,顯然華人移民是遭受了嚴重歧視。
為了更了解當年島上的生活,黃若走訪了「天使島」,他說島上有一兩層的木屋,十分簡陋,大部分人都在等待被遣返中國,被禁錮的生活十分苦悶,不少人把抑鬱或思鄉的心情刻在木屋的牆上。到了60年代政府有意遷拆時,發現牆上密密麻麻的詩句,後來詩歌被翻成英文,成為美國移民史的一部份,而「天使島」那間木屋成為了博物館,保留當年的牀鋪及用品。
黃若表示,華人被排斥及禁錮,目的是防止中國移民美國從事妓女或非法勞工,顯然對華人充滿歧視,當時只容許婦女移民美國限額為100人。他想借這段美國19世紀的歷史一頁,以歌劇方式還原出來,令大家不要忘卻,「歷史就是一面子鏡子」,疫情時候仇亞事作並非孤立,大家需要正視也必須糾正。
黃若說,2021年「天使島」歌劇在島上首演兩場,由於仍在疫情期間,表演者及觀眾仍然要帶口罩,由於歌劇悲哀沉痛,全場鴉雀無聲,許多人陷入沉思中久久不能出來。
黃若說,這次紐約首演在BAM,舞台比較寬闊,因此加入了多元媒介錄影,除了12演員,還有兩位舞蹈員以現代舞穿插交待歷史,「亞裔是美國歷史一部份,任何時候都不應是社會變動時的受害者,希望歷史的鏡子令人明白亞裔也要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