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思豪稱搭乘地鐵感染新冠病毒風險小。

自紐約市1日出現首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後,紐約市府及民眾對於疫情的態度明顯變得更加謹慎。大都會捷運局昨日起開始加強對地鐵系統的清潔,每72小時便對公交車和地鐵進行完全的深度清潔。不過,市長白思豪在3日市府舉辦的有關疫情的記者會上表示,據目前紐約市了解到的情況,只有與新冠肺炎患者有持續、密切的接觸才有感染風險,而地鐵車廂內人們相處時間有限、空間沒有室內那麼封閉,因此公眾無須過於擔憂搭乘公共交通的風險。

對於新冠疫情的阻擊,白思豪在記者會上的回答令部分記者仍感到困惑。他在記者會伊始強調,紐約威徹斯特郡昨日出現的第二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證明了紐約已出現人傳人的社區傳播。隨後他又表示,據目前觀察,只有與新冠患者密切、長時間接觸才會有感染風險、「偶爾的接觸,短暫的接觸,暫時的接觸,從我們對冠狀病毒的了解,這並不能導致傳播。」他指出,紐約市正加強對學校、公共交通系統以及電召車、網約車等消毒殺菌工作,但地鐵中人與人之間接觸時間較短,空間不那麼封閉,因此「搭乘地鐵不是一個問題」。現場記者遂問,如果搭乘公共交通風險很小,為何紐約市加強清潔措施,白思豪拋出一句:「為了謹慎起見。」

與此同時,大都會捷運局禁止地鐵操作員戴口罩,7號線的一名操作員2日晚值班時因拒絕摘下醫用口罩而被要求停止工作,去員工休息室待著。大都會捷運局安全主管沃倫(Pat Warren)表示,因為口罩不是大都會捷運局員工的官方制服的一部分,目前醫療人士也沒有建議人們戴口罩,因此大都會捷運局正式僱員不能佩戴口罩。

白思豪指出,人們更應擔心的是自己密切、長期接觸的人裡是否有去過疫情嚴重地區的有相關症狀的人或者確診患者,「如果你的家人裡有上述情況,那麼你就要小心了,共同居住是一個問題,地鐵不是。」他還表示,紐約市在追蹤疑似病例時也會遵循這一原則,不會大規模地對患者接觸過的所有人進行排查,目前只會重點關注那些與患者有過密切、長期接觸的人,比如威徹斯特縣患者工作的律所裡的7名同事。

紐約針對出現的問題「對症下藥」

白思豪表示,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不是持續幾個星期,而是可能數月,而且市府關注的重點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此前疫情嚴重地區的輸入型病例,而是擴展到社區轉播層面。他亦承認,目前全球都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有限,紐約市目前採取的是早偵測早發現的策略性的抗疫手段,至於市府是否要針對亞洲出現的無症狀感染者的狀況或以西雅圖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情況進行預警,白思豪表示,紐約市針對目前出現的問題「對症下藥」,「我們正在處理我們目前看到的情況,希望人們不要預判可能出現的後果。」

他再三強調,新冠肺炎患者中80%的人受到的影響極為有限,20%的人才有可能發展成重症患者,而重症患者中又有極少部分人可能面臨生命威脅,大部分健康人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可能和普通感冒或流感類似。但有記者指出,紐約市有許多像白思豪一樣的患有哮喘的人,還有許多煙民,擔心新冠病毒對於這些人來說影響恐怕並不輕微,白思豪表示,「我的建議是嚴肅對待。」

白思豪呼籲任何認為自己有新冠病毒症狀的人,尤其是與去過疫情嚴重地區的人或確診患者接觸的有症狀的人應立即同醫療機構聯繫,如果不知道該怎麼辦或有任何疑問,可以致電311。他指出,「只有早檢測,才能早一些將患者隔離,避免感染更多人。患者早被治療,結果也會越好。」

暫不會宣布緊急狀態

衛生局疾病控制科負責人Demetre Daskalakis表示,目前紐約市檢測新冠患者的做法是,有疑似症狀的患者先到醫療機構就診,醫生根據旅行史、症狀等決定是否進行新冠檢測。此前,疑似患者會先接受排除常見流感症狀的檢測,如果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可能,按所感染的病接受治療,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則會按新冠肺炎被要求隔離並接受相關醫療支持。無保險及無證客亦不必因經濟負擔方面的擔憂而猶豫是否做檢測,白思豪表示,所有與新冠肺炎檢測相關的費用均會由政府支付。

白思豪指出,目前紐約暫時沒有看到需要宣布緊急狀態的必要,但新冠疫情不斷變化,「如果我們看到某些事情需要我們做出更大的響應,那麼我們將做好準備。」他表示如果需要宣佈紐約處於緊急狀態,他作為市長有權宣佈採取關閉機構、命令關閉和清理公共場所、限制車輛出入宵禁,修改勞動合同等措施,「但是我們目前觀察到的是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因此,我們將逐步處理疫情帶來的問題,並觀察它的變化過程。」

他還強調,紐約市醫療機構接診能力充足,民眾無需擔心因患者突然大量湧入而造成醫療系統崩潰,「我們有1200張床位專門應對新冠疫情,不會擠佔其他的醫療服務。」醫管局總監凱斯(Mitchell Katz)表示,紐約市有11家急診醫院,5個專業護理機構和60個其他門診點可接待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