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毛淑卿及市議員陳倩雯在春宴台上共同宣布華策會順利通過建設永久辦公室的大計,與該會高層及發展商與千人分享這一喜訊。

「55年了,我們一同攜手逐步爬上了高山,實踐了我們當年的夢想,華策會終於有個永久的夢想家園,我們從來都知道困難,卻也從來都沒有放棄。」87歲的創會人之一劉毛淑卿在27日晚春宴上宣布這喜訊,繼而由市議員陳倩雯接著說:「市議會今天全票通過華策會完成土改程序,即將在布隆街及樂福街興建永久會址及488個住宅單位。」

華策會這個布隆街發展計劃(Broome Street Development Project)可謂野心勃勃,卻又一波三折,充滿戲劇色彩。

踏過半個世紀的華策會雖然是華人最大的社區服務機構,但是總是居無定所,服務單位都細碎地分布在華埠很多角落。而在2015年華策會踏入50周年之際,該會的行政總監職位出現兩年中空期,之後,何永康接替總監,其首要任務不單替華策會找個新會址,並在這個炙手可熱的地址如何化解因為權鬥而變成敵人的劉毛淑卿和孔振成多年僵局。

華策會早就看中了康寧大廈及猶太廟堂的地皮,會堂後面空地的停車場是華策會的物業,華策會有意在那大展拳腳,以應付日益增加的新移民服務。於19世紀興建的猶太教會堂早在2007年被列為紐約歷史地標建築,可是2017年5月14日一場被疑為縱火的大火把它燒燬得非常嚴重,幾乎只留下外牆。這一場火也改動了發展商及華策會原本計劃建樓的計劃。2019年10月23日在修繕廟堂外牆時,因為意外倒塌造成一死一重傷慘劇,去年12月在第三社區委員會中,發展商報告,該死者及傷者的家屬均起訴廟堂及華策會發展商相關單位,令這項大計劃增添了不少意外事件。

2019年秋天,華策會正式把這項布隆街發展計劃進入市府要求的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Uniform Land Use Review Procedure, 簡稱ULURP),可是計劃去到市規劃局時發現出現了嚴重的技術錯誤,致令ULURP程序中途倒回第三社區委員會重審,第三社區去年11月土地小組重審ULURP會議上,華策會這項大計再一次受到下東城一些居民的質疑,批評這個以服務華人為主的機構野心太大,延伸其在下東城的勢力,卻沒有多少下東城其他族裔受惠它的服務,而且其488個單位的高樓,也列入為貴族化驅走本地區民之嫌。

其ULURP上技術出錯,是在於新大樓與康寧大廈之間須40呎的距離,才可以超過125呎的高度,但是新大樓與康寧大廈只有13呎的距離,卻有340呎高度(約20多層高樓),這種技術性的錯誤本來要發展商及華策會從新入紙,由於改動會影響整個計劃的進度,因此發展商律師在去年底要求第三社區豁免改動,豁免改動條件是新樓必須含社區活動空間作為回饋,最終獲得第三社區委員通過大樓的豁免改動。

華策會發動社區超3000連署,支持該項發展計劃,並且從此十分順利通過社區委員會,曼哈頓區長辦公室及城市規劃委員會,最後也在市議會的小組及全體會員一致通過這項計劃。雖然在市議公聽會中,也有人反對本區過多可負擔房屋。

這項發展計劃是位於樂福街(Norfolk Street)及蘇福街(Suffolk Street)的布隆街(Broome Street)地段,會有40000平方英尺永久住所,並是華策會25000的辦公室及社區中心。

位於樂福街60號的Beth Hamedrash Hagadol Synagogue(簡稱BHH)為猶太教堂翻新的文化中心。使這1885年建成的BHH成為曼哈頓下城並向公眾開放文化中心。

在總共488個單位中,93單位給中低收入家庭的可負擔房屋,115個單位為老人公寓,其餘單位則以市價出租。

華策會28日春宴在賓客觥籌交錯上,劉毛淑卿及陳倩雯以及華策會高層、發展商代表公佈這個喜訊,劉毛淑卿及陳倩雯的同台又是歷史的一頁,1985年,有意締造歷史成為首個華人市議員的劉毛淑卿,因為陳倩雯及亞平會介入支持費蘭黛連任,劉毛淑卿僅以600票之差飲恨落敗,成為兩人不單不相往來長達20多年,而且亞平會及華埠聯合民主黨往往支持下城不同參政候選人,直至陳倩雯爭取第三屆市議員連任,也為了各自的政治原因,才冰釋了多年的忿恨,展開了合作的開始。

55年,歲月神偷,華策會終於落實了它的夢想家園,劉毛淑卿及陳倩雯都走過了起起伏伏的政治道路,她們兩人曾經心中那根利刺,是否隨著歲月流走而磨平只有她們內心才知曉, 她倆在台上公佈這項喜訊時,輕舟已過萬重山。

發展商代表律師年底在第三社區土地小組委員前要求豁免改動ULURP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