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區醫療大聯盟(SOMOS),醫生倡導的非牟利組織,與國會議員孟昭文聯手18日共同發布一份「誤解:紐約市華人健康狀況報告」,向紐約市不同地區華人醫生及病人收集資料,報告描述了紐約市大部分生活在貧窮中的華人對健康認知面對的挑戰,及尋求獲得優質醫療護理和健康教育所面對的障礙,引領專業的醫護人員及政府領導人去帶領紐約市不斷增加的華人人口邁向更健康的將來。
紐約市華人健康狀況報告綜合了一次全市性的調查及與紐約市的華人深入面談後完成 ,而揭露了紐約華人面對的健康問題及尋求護理面對的障礙。
大聯盟總裁陳治年醫生表示,在2020年來臨之際,紐約市華人健康狀況仍是被誤解、漠視,及過份簡化。普遍對亞裔的觀感,就是「模範少數族裔」,但實際上,大部份人只是普通市民,報告揭露了扎根社區中最大健康問題,希望報告能夠為華人社區尋求健康及提供可行的路徑。
紐約市華人健康狀況報告的重點包括:80%的人相信自己有健康的身體和有健康生活方式,但發現有70%的人都被診斷有一種健康問題。只有52%的人表示自己沒有吸煙;只有43%的人宣稱自己小心注意自己的飲食。
有超過60%紐約市華人英語能力有限,50%受訪者表示,就算醫生說中文,也不太明白醫生在說些什麼。
受訪者認為費用、家人支持、向公司請假、及交通都是尋求醫療護理的最大障礙。55%的人表示醫療護理費用昂貴令他們不能定期求診。55%的人表示需要子女或自己信任的人陪同去見醫生。49%的人表示無法請假去見醫生。44%的人表示有困難來往醫生的診所。
超過90%的人都有醫療保險;70%的人都有說華語的主治醫生;65%的人經常都會向自己的主治醫生求診;及超過50%的人對醫療護理系統有一個正面的展望。
研究又發現,華裔病人通常使用傳統的中藥作為治療,視中醫藥是一種能負擔及熟悉尋求健康的途徑,不會與自己的文化背景信念有衝突。雖然中西醫結合治療很多時都會有所得益。中藥治療有時可以成為病人獲得適當護理的一種障礙。
報告的結論顯示,增加鼓勵華人使用專業醫療護理服務,有助化解社區對西方醫療的誤解而願意接受邁向更健康的模式。這些因素包括:
延續紐約州優化醫療補助獎勵計劃繼續建設一個以病人為中心、可以減低成本及提供更佳護理的系統。根據州長葛謨的醫療補助更新計劃,其中一項名為「優化醫療補助獎勵計劃」,將所有的醫療護理提供者轉移到一按照病人整體健康狀況的付費系統,這項「優化醫療補助獎勵計劃」已經成功將可以避免的再度入院治療個案減少36%,超越了要在5年內減少25%的目標;而可以避免的急症室求診個案,減少了34%,可以避免的緊急行為狀況醫療求診更減少了47%。必須要令「優化醫療補助獎勵計劃」獲得延續。
繼續建設強大的社區醫療護理員工計劃。會說華語的社區醫療服務人員能夠在協助獲得醫療保險、找尋醫生,及尋求他們所需支援方面,扮演一重要角色。
堅定地與社區為基地的組織發展伙伴合作關係來進行外展工作。這些社區機構在監察影響病人的精神及身體健康的因素,像住屋狀況、就業、及教育,都扮演著一個導向性的角色。
與華人社區內的社區機構創立伙伴合作關係來改善華人社區居民的營養問題。透過營養來改善健康狀況,支持以社區為根基的農產品市場,社區大樓屋頂的農莊及很多華人聚居地方的農夫市場。
在擴大營養計劃及為低收入華人家庭加強獲得健康食品途徑的合作關係,予以加強。
加強撥款給予華人關注的健康教育,並將焦點集中在年青一代。迎合紐約華人文化背景的健康教育可以起著關鍵的作用,及提供不會漠視他們傳統思維的有用健康資訊方面,都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