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卡達與華裔僱主曾因待遇問題起衝突。Mark Abramson/紐約時報


 

今年2月,在布碌崙灣脊區(Bay Ridge)的Sunshine Shirt Laundry Center洗籠內,來自墨西哥的里卡達與僱主當面對質,指多年以來飽受惡劣對待,事件最後要警察出面調停。

據《紐約時報》報道,44歲的兩子單身母親里卡達向華裔僱主說:「我在如此惡劣環境下工作了15年,時薪只有7元左右,而且每星期工作72小時也沒有加班費。當我生病入了醫院,也要照常上班;我要求你安裝通風機,你只嘲笑我;你的哥哥在店內直接把我推開,斜眼望向我。」她在申訴時,需要先透過活動人士的協助,把西班牙語翻成英語,然後再翻成中文,老闆陳煥新(Huanxin Chen,音譯)才明白她的意思。
對於很多移民來說,無論是開設洗籠或在店內打工,都是改善生活的好機會。洗籠由於毋須跟客戶溝通太多,讓他們更容易上手。此外,根據StreetEasy分析,紐約市內設有洗衣房或洗衣服務的住宅不多,因此洗籠的需求強大。
紐約市消費者及勞工保護局指出,目前全市大約有4000間持牌洗籠,其中大部分都是投幣式自助洗衣店,並且同時提供洗熨服務。
洗籠提供穩定的體力勞動工作,對於沒有合法文件的移民來說十分吸引。學者及行業專家指出,從事洗籠工作的大部分是西裔女性。
投幣式洗衣店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華萊士表示,基於相同原因,在紐約市經營自助洗衣店往往有利可圖,而且也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企業家,當中大部分是華人。
2009年跟家人移民到紐約市的陳煥新說:「我的英語說得不好,很難找到工作。」他最後從中文報紙廣告中找到這間放售的洗籠。
隨著愈來愈多洗衣工人公開爭取權利,令僱主和僱員之間的關係愈益緊張。不少抗議者甚至提出起訴,追討數以萬元計的欠薪。維權組織「洗衣工人中心」正帶頭組織活動,為紐約市內的洗衣工人提供「秘密培訓」,協助他們尋求法律行動。
但是,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僱主表示,他們為了滿足最低工資的要求,往往需要削減工時來解決。此外,工會也承認,即使對僱主提出起訴,洗籠老闆也可以放售或結業,搬到其他地方改名重開。
華萊士指出,說到底,紐約市人愈來愈多、髒衣服愈來愈多,因此行業的利潤及需求始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