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埠日料店擺也壽司亦於近日遭一殘疾人以類似名義提告,索要賠償。


古老的舊式建築,加之門口舉目皆台階的構造,組合而成「絕佳」的捱告目標,令殘疾人狀告華埠餐館案如瘟疫般不斷在這個社區擴散蔓延,一家又一家商戶相繼加入受損隊伍,眼睜睜捱告拿到各自訴訟通知,在驚慌失措中尋計應對。日前,又一家華埠餐館收到訴訟通知,除原告與以往案件非同一人外,其他相關的索賠手段及要求與以往可謂如出一轍。

6月3日,位於擺也街的小餐館擺也壽司(Bayard Sushi)收到訴訟通知,被一名名為頓巴爾(Kirkpatrick B Dunbar)的非亞裔殘疾人士以同樣緣由被告。店主林先生表示,該店開業至今近半年,從未有印象有如此客戶到訪過,並已查看過監控,證實從未有類似顧客來過該店。

事發至今數月困境未解決

由於聯邦殘疾人法案與紐約當地建築法等相關法案間在實踐的可能性及有關規定上存在衝突和間隙,自今年3月爆發華埠多家餐館遭同一殘疾人以涉嫌歧視殘疾人為由、並以訴諸法庭或將面臨巨額罰款做威脅而索賠並要求支付千元和解金以來,數月間,華埠捱告餐館數量從最初的3、4家一度翻升至20多家。
儘管為解決這一困境,避免更多餐館受損,相關各方陸續提出各種方案,如聯邦小商業署在實地考察過後承諾將有關狀況如實上報反饋,敦促儘快進行相關聯邦法規的修繕;又如國會議員維樂貴絲和市議員陳倩雯不僅實地考察,並多次舉辦相關主題研討會,為餐館提出安裝斜坡等再裝修改善意見,欲從「結構根源」上為小商家們做好防捱告準備。
然而事發至今已數月,華埠各小餐館所面臨的威脅與困境並未得到有效遏制與解決,反而愈發嚴重。畢竟,聯邦法規的修繕需要時間,而訴訟通告給予各餐館的期限僅有20至30天不等的短暫時間,各餐館們等不起;而對這些古老建築進行改造再裝修,且不說改造難度之大,單是改造所需費用對於這些餐館而言便已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需要獨自承擔。

籲齊力對抗未得積極響應

作為捱告目標本身的各餐館,此前亦有熱心踴躍店家站出來願組織所有餐館齊力對抗,例如曾捱告的武昌好味道,以及不久前捱告的合利大飯店。然而或因對與原告簽署了的保密協議有所顧慮,或因尚未輪到自己捱告,熱心店家們的多次組織並未得到社區的積極響應。
比如自上月合利大飯店經理梅雲峰通過媒體向各餐館發出呼籲來,截至8日當天,僅有一家餐館在接到訴訟通知後方與其取得了聯繫;而市議員陳倩雯辦公室早期發起的在中華公所登記舉措,本冀以統計數據向政府證實事件嚴峻程度,然而至今亦反應寥寥。
當面臨如此複雜困境,能解救自己並真正心懷熱切解救自己的,到頭來恐怕真的只有自己。若對自己之事都選擇默不作聲,又何能冀希望於他人願真心鼎力相助?曾有熱心店家表示,若一味保持沉默,如此發展只會助長對方之勢,還可能吸引更多心存歹念之人欲從中「分羹一杯」。不幸這一預言已在如今初被應驗。若不甘於此,此刻站起來,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