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市府花3200萬元大力滅鼠,包括置換堅固垃圾桶給老鼠「斷糧」,以及利用乾冰來清理鼠洞,雖然正取得理想成效,但市府官員警告,氣候變化問題可能令控制老鼠繁殖的工作更加困難。
《華爾街日報》報道,副市長格林指出,今年冬季持續溫暖,沒有出現持續低於冰點的天氣,導致老鼠數量增加,「需要有3星期持續在零度以下,老鼠才不會走出來覓食。」
事實上,自市長白思豪於2017年推動滅鼠計劃以來,市內整體的鼠患投訴正逐步減少。根據311數據,去年的鼠患投訴較之前一年下降7%,是超過10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在鼠患嚴重地區,包括布碌崙布殊維克(Bushwick)及貝福-史蒂文生(Bedford-Stuyvesant),以及曼哈頓的下城及布朗士大部分地區內,老鼠數量已大幅減少。當局透過加強執法及增撥資源,在這些地區採取了積極行動。
311數據顯示,布朗士的鼠患投訴下降了26%、布碌崙下降了25%,而曼哈頓則下降了21%。
但格林指出,今年冬季的滅鼠行動成效未及預期,或許需要重新評估有關人手安排,特別是在公園地區。
老鼠的一般妊娠期為21天,約8至12周大的老鼠就可以開始繁殖。
曾擔任市府顧問的囓齒動物學家科里根表示,雖然老鼠並不會冬眠,但是在酷寒或寒冷天氣中就會減少繁殖。
科里根說,「由於過去10年持續溫暖,令老鼠有更高的生存能力。」他指出,雖然很難知道確實的老鼠數字,但在曼哈頓部分街道,老鼠數量與人口比率達5比1,「牠們在下水道、地鐵、公園、住宅天花,總之無處不在。」
他表示,市府使用乾冰代替毒藥來清理鼠洞的做法已有進步,而且還改用特製的太陽能供電垃圾桶,令老鼠不能輕鬆從垃圾堆內覓食。
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鼠患區的政府樓周圍出現的鼠洞已大減42%,而公園的鼠洞也減少43%。
華埠共同發展機構行政總監陳作舟表示,注意到曼哈頓下城周圍的老鼠數量減少,過往的鼠患熱點如且林士果(Chatham Square)的鼠洞也減少。
他表示,雖然曼哈頓在歷史上是鼠患較嚴重的地區,但有信心市府的滅鼠政策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