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任何拍賣物品來叫價,憑著何永康呼籲「大家若想快點飲湯和與你鄰座的人繼續交談,請快點滿足我今晚要為華策會籌到50萬的目標。」僅僅用了十多分鐘,何永康向在座的董事指指點點提名不斷說多謝,加上熒幕上的微信配合,華策會這年籌款晚宴買枱所得48萬元,何永康呼籲了一陣子,尚欠那2萬元,就這樣達到50萬美元,令人對這種零成本的籌款方法嘖嘖稱奇,也令其他在座的非牟利組織對這種灑脫的籌款手法羡慕不已。
2月28日晚在金豐酒樓舉行的華策會54周年籌款晚宴,市長白思豪的出現令華策會成員雀躍不已,他對華策會服務與自己全民健保及免費幼兒班扯在一起混為一談,馬上拉近了上千華人與他的距離,他在台上向醒獅採青,然後沒有匆忙離場,逗留了一陣子,利用這個熱鬧場面發揮其親和一面,與華策會董事成員交頭接耳,他那6呎5吋的身高,不斷彎著身體與人面碰面交談,令華策會晚宴添上了無限風光。
建房大計涉政治未透露太多
2017年秋天,上任不久的總監何永康向第三社區申說華策會50 Norfolk街的建房大計,適逢那裡在2016年夏天一場火災毀了猶太教廟堂 (Historic Synagogue),華策會有意購置那一片地建築約200單位的高樓,並希望那裡成為華策會永久會址,那個堪稱完美的地段,正正位於華埠與下東城之間,若計劃成功,華策會這個全美歷史最久的華人社區服務組織,身價與服務層面將更上層樓,由於這個計劃涉及發展商及政府的配合,何永康表示尚在草創階段,多方政治角力,不想向傳媒透露太多。
2018年11月1日,距離大選只有4天,白思豪在32 BJ 工會呼籲大家在三項有關競選資金匹配及社區委員任期的公投上予以支持,何永康是站在白思豪身邊的唯一華人,他當時跟記者說,政見代表個人並不代表華策會。
2019年1月10日白思豪在上城發表今年市情咨文,60多位為市長全程站台和鼓掌的少數族裔,何永康是僅有三位華人之一。
華策會支持市長教育改革
2017年底白思豪建議取消特殊高中考試,消息傳來華人社區反彈甚大,認為這個是扼殺華人學生前程的歧視行為,華策會在整個鬧得熱烈沸騰的氣氛沒有表態,並認為多元族裔的紐約理應在教育上也照顧各族裔,原則上,這種教育理念是消除「雙城記」的階層差距。
在傳媒忙翻天的2018年11月6日大選日,亞裔兒童家庭聯盟(下稱CACF)同日靜悄悄地發出聲明,經過數月來的研究及思量,CACF 從反對取消SHSAT的立場改為支持取消SHSAT,因為族裔多元化應在有教無類的理念下平分資源。
何永康為華人社區所認識源於CACF,他在這單位從2004年至2013年做了9年行政總監,他那亞裔人口佔全市15%但政府撥款與人口不相稱成為了他的賣力工作口號,他也以這項理由每年與各層面政客游說而廣結了關係。CACF認同了支持取消SHSAT令華策會不在孤軍行列,因為基本上,全個華人社區都强烈反對白思豪這項教育改革。
獨排眾議贊成改革司法制度
2018年夏天市長建議在華埠擴建監獄又是另一個炸彈,整個華人社區都沸騰著怒氣,不單生氣監獄建在華埠心臟地帶,更生氣市長在擴建監獄計劃中完全沒有諮詢社區意見。華人社區此起彼落的抗議活動,幾乎令所有有關監獄的公聽會在叫罵中無法順利進行。
所有對關閉雷克島監獄改革變成社區化小監獄制度的建議書須於2018年10月28日向紐約市懲教處Harold Fiedler提交,闡明贊成或反對的理由,14、15個包括亞美聯盟、美華協會等華人非牟利社區服務組織聯名去信反對華埠擴建監獄,就在建議書截止前數天,華策會清楚表明不參與聯函,而自己另外獨立去信給Harold Fiedler,信上表示,華策會贊成改革司法制度,認同小監獄取代大監獄,那是囚犯在人道環境中更容易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必要條件。華策會再一次獨排眾議,走向主流。
華策會在慶祝50里程周年時,當年4月,解僱了在該會任職了35年的陳受權,名義上是榮休,實際上是不滿其處事作風而解僱。這4年來,投閒置散的陳受權仍活躍在華人社區,並成立了一個留學生服務中心,關注海外留學生自殺問題,這位出身社工的陳受權雖然一直在冷眼觀察著華策會的動向,但與華策會的員工保持著良好關係。2018年剛過去的年底,華策會以相同手法解僱做了30年福壽老人中心主任王能,為了避免4年前陳受權與記者說出真相,這次給予王能的「肥雞退休餐」更為豐厚,條件除了不能與記者談及任何關於華策會內務,更苛刻的是王能不可以回到他工作多年的老人中心與老人家見面,避免了難堪的場面,如果你曾經在一地方與一群人朝夕相處自己人生的一半歲月,有甚麼結局比這個令人更悲傷的呢?
社工走換長春藤高才生來
也在華策會布碌崙及皇后區工作了12年多的陳偉儀,本來是華策會有意栽培的重要行政副手,就在該會踏入50周年,眼見華策會在社區的角色改變,終於2年前也改變自己的人生跑道,轉投在政治圈中服務華人,成為在布碌崙市議員紀思庭的社區事務主任。
走了一批批的社工,換了一批批長春藤高才生,經過幾乎兩年全國徵才的華策會,現任何永康就是哈佛大學主修政治的。籌款晚宴上,一位任職法官的董事成員向記者表示,這4年來,華策會引進了很多新董事成員,並且都是在各行各業獨當一面。華策會的網站上,也從服務的主軸,改變了成為領導的先鋒。
護理行業是華裔新移民在衣厰沒落後的重要職業,目前華策會的護理部掌握3000多人,是全市最重要提供的護理業部門之一,也是華策會的一塊重要資金肥肉,華策會從州政府通過市政府人力資源局(HRA)下放,獲得龐大護理經費,如何營運這筆過千萬的撥款,出身是社工系或政治系的行政人員明顯地有分歧理念,專注受服務者的需要,或是走向主流的企業手法當然會有天壤之別。
數年前,由林崧掌舵的華人職工會有意為24小時護理爭取24小時時薪,目前華策會24小時的護理只得12小時的人工,額外加1、2小時費用,認為24小時護理通常晚上也大部分睡覺,偶爾為老人起身如厠一、兩次,不足以給晚上時薪。但職工會認為,站在工人的立場,工作24小時就是給24小時人工,職工會不斷接觸華策會24小時護理出來反華策會,但是支持者並不多,因為護理知道,若取24小時時薪,福利固然好,但也很多人因而失業。這項爭取24小時時薪的議案目前正在紐約州勞工局法庭進行連串公聽。吸納了華策會當年建築維修班的巨大慘痛教訓,華策會處理護理班就變得小心翼翼。90年代初期,華策會開設建築維修班課程,利用新移民對法律無知及對工作的渴求,那些維修班員去哈林拆卸房屋,以為是建築維修課程,其實是免費勞工,林崧插手後,又發現華策會有影子支票(ghost check)的胡亂賬目,職工會幾年來如影隨形示威不斷,與華策會建築維修班法律訴訟拉婮了長達十年,不單當年高層的鄧兆祥、王碚、王章華相繼離開了華策會,更賠上了現時拉菲逸街87號整幢大樓為代價,那是華策會歷史最不光彩的一頁。
與1199工會攜手唇齒相依
為了不想跟職工會的對峙,華策會自去年開始,減少提供24小時護理人數,並且彈性處理護理晚間工作,要求她們如有深夜起床工作,可以紀錄下來,經華策會審核可以斟酌加薪,這些被職工會游說出來指責華策會的24小時護理,相對地人數驟減。
無怪乎,54周年晚宴上,1199工會行政副總裁Rona Shapiro及副總裁何大偉成為台上講者,其中Rona Shapiro說「我好希望明年繼續被華策會邀請,成為你們座上客,你們護理工已經跟1199工會唇齒相依了。」用龐大的1199工會與華人職工會對峙,就知道林崧要繼續吶喊,是相當吃力費勁,當年建築維修班的螳臂擋車,希望再一次大衛戰勝哥利亞的場面,難以重唱舊調。
晚宴上歡樂滿堂,觥籌交錯,備受華人冷眼的白思豪受到華策會的熱捧,台上獲社區服務獎的譚超白以顫抖聲音說:「多謝這個偉大的國家,50年前在要西雅圖接納我成為美國人,多年來,我將自己獲得了機會所得的富裕,不忘以感謝之心來回饋社區。」台下那位曾經春風化雨的劉毛淑卿,拿著拐杖,蹣跚地與各個政客握手擁抱,兩位年過八旬的華策會創辦人都為這個會作出心血的付出,為眼見的成績而喜上眉梢。
然而,54年的崎嶇歲月,走過半個世紀的華策會,以每年服務6萬人次而自豪的服務機構,我們應該為它走向企業化而歡呼拍掌,或是,為它分化華人社區而扼腕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