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泰斗金庸30日病逝於香港,享耆壽94歲。
一如筆下的小說主角,金庸前半生漂泊流離、多災多難。但災難磨利了他的筆、漂泊打開他的視野,造就金庸蓋世的才情與豪氣,成就中國武俠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書劍江山。
金庸生於1924年,浙江海寧人。詩人徐志摩是其親舅舅之子,但兩人年紀相差甚多,並無交流。
查家書香傳世,康熙年間贏得「一門七進士,叔姪五翰林」的美譽。金庸從小對家中掛的康熙題字「澹遠堂」印象深刻,對康熙特別有好感,康熙也成為「鹿鼎記」中的重要角色。
金庸原可像「表哥」徐志摩,十幾歲就到海外喝洋墨水。但就讀嘉興中學時,八年抗戰爆發,金庸失去家庭經濟援助,隨學校遷入浙江山區,開始流亡學生的漂泊生涯。
金庸很早就展露出版才華。15歲時,他和同學合作出版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成為暢銷書,所得版稅足以支付他和妹妹的生活費。
金庸曾受軍事訓練,會開槍、丟手榴彈。他也曾在西南苗人和漢人聚居之地生活兩年。冬夜苗族漢族圍著火堆唱歌,金庸拿鉛筆一首首記下,總計1000多首。這些民歌豐富了金庸文采,也讓金庸作品多了瑰麗的民族色彩。
1941年,金庸進入位於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即政大前身),就讀外交系。他回憶,當時生活刻苦,他常躺在一張長凳上睡覺,「一睡一個小時,怎麼睡都掉不下來」。小龍女睡在繩子上的橋段,靈感就來來自這一段「睡板凳」的經驗。
金庸筆下的大俠令狐沖、楊過,因「膽大妄為」遭逐出師門。金庸本人亦是如此。念浙江省聯合高中時,金庸便曾因寫文章諷刺訓導主任遭開除;到了中大,他因又看不慣國民黨職業學生的橫行,和訓育長產生爭辯,遭學校勒令退學。
毅力過人的金庸,總能把絕境轉成助力。離開中大後,他到表兄蔣復驄當館長的中央圖書館任職兩年。期間金庸閱讀大量西方文學,包括大仲馬、狄更生、雨果、希臘悲劇等。日後他將西方文學融入中國傳統武俠小說之中,為武俠開創一片新江山。
曾有人分析金庸小說主角特色,如郭靖、楊過、張無忌、段譽等,必須經過重重難關,才能練成絕世武功。不像古龍筆下人物如楚留香,一出場就是大俠。這其實反映金庸的人生經歷與處世哲學─—所有的苦難都是成功果實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