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份,美國的通膨率出現上升,預示著可能要到夏季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才會開始考慮降低利率。 根據美國勞工部最新報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本月上漲了0.4%,同比上漲3.2%,略超過道瓊斯(Dow Jones)預測的3.1%。
面對物價上漲,金門食品公司的經理陳希分享了超市物價的浮動情況。他解釋說,超市商品大致可分為進口和本地產品兩類。進口商品價格的變動受到中美關係、進出口關稅及運費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近期美國對進口商品加強管控,導致價格上漲。而本地商品,如水果、蔬菜和肉類,通常在春節前後因需求增加而價格上漲,漲幅顯著。儘管這些物價在節後有所回落,但回落速度慢且幅度通常小於上漲幅度。此外,原料成本上升使得餐廳用餐成本大增,「春宴和結婚喜宴等服務的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至50%。」
新中華超市的店員表示,最近的物價並沒有特別明顯的上漲,但是華埠民眾購買食材,生活用品的熱潮正在慢慢褪去。這與各種節假日的結束應該有一定的關係。
社區居民對於物價上漲的反應各不相同。 陳先生表示,「肉類價格還好,但蔬菜實在太貴了。」像馬莉這樣的年輕消費者則認為,物價上漲並非近期現象,自疫情開始以來就一直在上漲。 她特別指出,近期雞蛋和牛奶的價格稍微下降,但外賣價格持續上漲,餐廳的點餐價格和服務費也在增加。另一方面,常常自己烹飪的高小姐卻表示,她沒有特別感受到物價的上升。
據了解,目前,中央銀行計劃今年降息三次。市場預計今年將進行三到四次降息,從六月或七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