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anne Li是一名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女孩,她的父母是來自中國福建的移民。她說,2017年在她讀高中最後一年,兩名選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進入課室,向高中生們介紹如何成為選民,說任何在教室中已滿18歲或者在11月的選舉之前將年滿18歲的高四學生都可以註冊成為選民。
Roseanne意識到自己年齡已符合註冊要求。填寫完個人信息後,她面臨一個選擇,即選擇加入哪個政黨。當時,她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猶豫不決。
她想了兩分鐘,想起讀小學時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與共和黨候選人麥肯(John McCain)的總統大位之爭,為此她寫過一篇作文,支持共和黨候選人麥肯,因為她擔心如果奧巴馬當選總統,會導致更多人注重福利,變得懶惰和依賴政府援助,而不願意努力工作。此作文與眾多支持奧巴馬的作文一起,被貼在學校布告板上,以展示不同的政治觀點。
當時她在作文中形容,「奧巴馬的政策是給大家吃兩條魚,吃得好,但吃完就沒了,他要民眾記住這兩條魚的美味。麥肯是要給我們一個魚竿,有了魚竿我們可以去學著釣魚,到時候你有源源不斷的魚可以吃。」
Roseanne說,當時班裡面所有的人都是支持奧巴馬,只有她一個是支持麥肯,這讓她感到緊張和孤立。她描述了自己那時的緊張感和害怕不被理解的感覺:「我的手心冒汗,心撲通撲通地跳。」
Roseanne選擇了加入共和黨,「我知道自己會成為少數派,因為紐約市由民主黨主導,共和黨確實啥作用沒有。但我依然註冊了共和黨,我記得媽媽說,共和黨的保守理念與我們華人的傳統價值觀相契合。」
Roseanne說,在川普做總統帶領美國這四年間,她步入大學,過著平靜安穩的生活,也很少看新聞。但在川普卸任後,她開始更多地了解政治。「因為當川普走了之後,現在什麼都不安全了,而且看新聞也比較多了,頭條都是某某人被殺,某某被捅了多少刀,某某被推下地鐵的軌道,某某被抓後很快又釋放出來,讓人看了心態崩潰。在拜登的帶領下,我們沒有安全感,完全是要靠自己提高警惕。」
Roseanne形容,這有種被遺棄的感覺,「很像一個大爸爸走了,沒有爸爸的依靠了,我們只能靠自己了」。因此在川普政府離任後,她開始反思過去為什麼沒有更深入地關注政治。當社會變得不再安全,新聞報導中充滿了各種暴力事件和不安全的情況,這種變化讓她開始更多地思考政治和社會。
她得出的結論是:「現在一定要把多一點的共和黨人推上席位,而且價值觀和人品非常重要。」
現在,Roseanne開始為共和黨候選人拉選票。她說,現在她仍然感到孤獨,特別是在紐約市這種傾向於民主黨的環境中,但感到支持川普會讓她感到安全。
Roseanne將她的政治啟蒙歸結於家庭。她的母親楊琳達在旁邊笑著說,這叫「飯桌教育」,因為在家庭晚餐時討論政治和價值觀,這對女兒的政治意識和參與產生了積極影響。
每天讀報積累知識 逐漸了解政治
楊琳達說,自己剛移民來美國時忙於工作,並不太關心政治。但她常常看報紙和新聞,尤其對社區新聞感興趣,「因為它告訴我們社區中發生了什麼。」
「當我看到美國的小事情居然需要上法庭解決時,我開始深入了解這個國家,發現美國是法制國家,所以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案件,都到法庭去說理。難怪美國有如此多的律師。獨裁專政國家與法治國家的不同,就在這裡了。」她說,通過閱讀不同的案例,思考如何讓法官下公正的判決,她逐漸了解了美國的法律和體制,以及各種案件的複雜性。
她說,讀報讓她每天積累知識,了解不同的政治事件,並和女兒互動,母女倆站在不同的立場來討論,「這樣子事情就會分析得越來越清楚,越來越透徹。」
Roseanne說,她在註冊選民、第一次參加投票後,就幫媽媽填表格也辦理了選民登記。從2018年以後,她總是在下班後和母親一起走去投票站投票,直到今年Roseanne成為選舉站的義工,楊琳達也為一名共和黨候選人做競選義工,母女兩人都成為積極參與政治的選民。她們認為,政治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