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血汗錢!」近40人於28日在法拉盛緬街夾39大道的大通銀行(Chase Bank)門前示威抗議,他們稱自己的大通賬戶被盜,報警並告知銀行後沒有下文。此類問題在華人社區十分普遍,法拉盛社區互助守望隊為受害者組建微信群,已有超過200名受害者加入,他們計劃向銀行致投訴信,進一步引起重視。
受害者章先生經營一家音樂學校及課後輔導班,去年11月,他發現有人連續4天,在不同的大通銀行分行冒充他,每次從他的賬戶取走2.5萬元現金,令他一共損失10萬元。「這是我的商業商戶,我們學校還向聯邦小商業署(SBA)貸款,突然損失這麼多錢,我們難以支付房租和薪水,生意嚴重受影響。」他說。
更令章先生氣憤的是,他報警後,銀行要求他把警方報告傳真到銀行的索賠部門,但他們在雷哥公園(Rego Park)的大通銀行內連發3次傳真,對方都說沒有收到,最後一次他們還請律師陪同,結果2周過去了,對方沒有回應,「10萬元不是小數目,就這麼不翼而飛了,銀行從來沒有人主動聯繫我們。」
受害者鄭洪妹表示,她在大通銀行開戶已有7、8年。去年8月15日,有人在緬街的大通銀行冒充她,聲稱她的銀行卡丟了,需要換卡。之後,此人持這張新卡在皇后區的另一家銀行取錢,導致她損失6000多元。
「我不會英文,向銀行索賠的過程十分艱辛,這明明是銀行職員的疏忽,卻讓受害者來承擔,這些都是我辛苦賺來的血汗錢。」鄭洪妹說。
當天前來參加集會的大部分受害者與鄭洪妹一樣,他們都是不諳英語的新移民。
法拉盛社區互助守望隊隊長朱立創表示,已有200多位受害者向他求助,各大銀行都有涉及,其中針對緬街夾39大道的大通銀行投訴最多,他們計劃向該銀行發出約16封投訴信,引起重視。
「這一問題在華人移民社區尤其普遍,許多人在找工作時洩露了個人信息,不法分子利用這一點持假身份證或複印件去銀行取錢。而銀行和有關部門不停地踢皮球,很多受害者請不起律師,他們求助無門。」朱立創說。
大通銀行媒體聯絡人對此次集會作出回應:「我們正在為社區和客戶舉辦一系列預防欺詐的研討會。我們鼓勵客戶定期監控賬戶,若他們遇到任何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關於保護自己免受欺詐的提示,請訪問:https://www.chase.com/digital/resources/privacy-security/security/how-you-can-protect。」
皇后區法拉盛多家銀行自去年發生多起嫌犯使用偽造證件,從銀行取出受害者存款的案件,部分用戶至今未拿回損失;逾30名華裔28日在法拉盛一間銀行前舉辦抗議活動,表示在疫情後無論多少錢,都是賴以生存的血汗錢,批評銀行監管不利。
此次抗議活動由法拉盛社區守望互助隊組織,30餘名示威者在39大道交緬街前的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 Bank)高舉「銀行監管不利,員工核查不仔細」以及「銀行©洞太多,客戶損失不斷」等標識抗議,要求銀行正面回應客戶訴求。
華人鄭洪妹表示,去年8月,她的兩家銀行帳戶出現異常,大通銀行的戶頭被人用假證件取出6000元,她報警並告知銀行,但直到今年5月也沒追回損失。
從事護理工作的她,一個月薪水僅2000元,疫情已影響生計,盼盡早日拿回辛苦錢,「這是我三個月的薪水」。
另一名在雷哥公園一間音樂學校工作的楊桑妮(Sunny Yang,音譯)表示,學校的商業帳戶去年11月被人從四個分行各盜2萬5000元,損失總計10萬元;她說,同事多次聯繫銀行,一再被告知在調查中,至今未收到正面回覆,「我和同事還懂英文,其他新移民該怎麼辦?」
從事音樂教育的董麗莎(Lisa Dong)表示,她的銀行帳戶今年3月也遭盜領,第二次對方使用她的Zelle線上帳戶,轉走近1000元金額,向銀行投訴,卻被告知線上轉帳不屬於銀行監管範圍、無能為力,「錢的金額不大,但更擔心個人資料被偷」。
法拉盛社區守望互助隊隊長朱立創說,今年5月開始收到許多民眾投訴,受害者均表示在多家銀行被盜千元到10多萬元的錢,部分銀行也未妥善處理,導致受害者至今仍未拿回損失。
他呼籲更多受害者聯繫法拉盛社區守望互助隊,發起集體訴訟,聯名致信監管銀行部門,維護權益。
對此,大通銀行發言人在聲明中回應,「鼓勵所有顧客按時監管他們的帳戶,若發現異常,需立即聯繫銀行尋求幫助;為防止民眾受到欺詐,可登錄https://reurl.cc/3oMWN0查看詳情」。
若其他受害者需要求助,朱立創表示,民眾可透過多種管道聯絡,電話(917)767-0631、微信chu9177670631,電郵chuasian@hotmail.com,地址為法拉盛40路135-25號3F室。



約40名華裔受害者在緬街夾39大道的大通銀行門前集會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