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应寄追思。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这份思念来得更为深刻。疫情下,他们久未返乡,只能在异国追忆故人、遥寄怀恋。
清明节不少市民在纸扎舖选购祭品。有纸扎舖因应疫情,推出多款“潮流”祭品,当中以“纸扎旅行套装”最受欢迎,里面包括有高铁车票、通行证、护照等。
慎终追远问祖寻根
中新社报道,清明是华侨华人慎终追远的重要节点,他们为亲人扫墓、祭拜民族祖先、缅怀早期华人移民。
每至清明,旅居海外的老华人常带着小辈祭拜先人——擦拭墓碑、送上香烛、摆好鲜花,一遍遍讲述着先人的创业故事。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彼此相交,华裔新生代在这一刻感知清明的传统,也完成对家文化的认知。
如果说,扫墓是对逝者的祭奠,那寻根便是对生者的慰藉。华侨华人常在清明参加对中华民族祖先的祭拜活动,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与祖(籍)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激情在活动中得以释放。今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如期而至,海内外华侨华人将线上线下联动,参与这“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事。
纪念先辈移民也是华侨华人清明的活动之一。美国加州圣何塞华工墓园近日迎来一批前往祭拜的华侨华人。这个墓园安葬着近300位华工,百年前,他们为美国西部建设作出贡献,却因“排华法案”和圣荷塞华埠大火客死异乡。法国阿拉斯市近日也举办活动,纪念华工为一战所作贡献。澳大利亚新州华侨华人则在悉尼华裔军人纪念碑前举行献花仪式……华侨华人在这些活动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祈愿和平。
同中存异“花式”祭扫
随着华侨华人融入住在国程度加深,中国传统的祭扫风俗与海外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同中存异、见仁见智的祭扫方式。
在马来西亚,华人公共墓园被称作“义山”,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拜山”。按当地风俗,扫墓前要先拜土地神——大伯公。华侨华人入乡随俗,在拜完大伯公等土地神后,再前往墓园祭扫,或在灵骨塔下的拜桌祭奠亲人。此外,有百余年历史的吉隆坡广东义山近些年推出“绿色清明、文明扫墓”的理念,提倡减少祭拜品,呼吁民众自行清理祭扫残余。当地华人纷纷以行动支持。
部分日本华侨华人选择在家中祭扫,有人会购买微型墓地模型,将逝去亲人的照片镶嵌其中,用模型进行祭祀;也有人会在住处摆上先人的遗照,奉上鲜花和线香,以示纪念。
此外,国外一些公园、寺庙推出针对华人社区的祭祀服务,以方便当地华侨华人用多样的方式追思先人。
“云”寄思念情思未淡
新冠疫情中断了不少华侨华人的返乡祭祖路,“云祭扫”“代祭扫”等寄托哀思的方式随之兴起。
侨乡青田有33万华侨华人遍及世界各地,为满足民众的祭扫需求,2020年起青田推出“云祭祀”服务,民众可以在网上公祭英烈、祭祀先祖。
愈来愈多的地区推出线上祭扫平台,华侨华人可以通过网络,在指尖诉说对逝者的思念。其实,只要心中保有对亲人的眷恋,无论是墓前祭扫还是代祭、遥祭,都是最好的纪念。
疫情下,问祖寻根活动也开启了线上通道。“中华云祭祖”网上平台便把公祭典礼现场拓展到云端,无法亲临黄帝陵祭祀现场的同胞,可以通过网络云端对轩辕黄帝进行祭祀。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无论采用何种祭扫方式,其对故人的哀思,对民族的认同和对文化的延续始终不变。
无论海内外,春节、清明节、端午和中秋都是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与热闹喜庆的春节、端午和中秋节不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去墓地祭拜先祖往往带着哀思与愁绪。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还保留了祭拜扫墓的传统文化。华人千里奔波为的是扫墓及缅怀故人。
温州同乡会今年有30多位老乡一起到位于新泽西的玫瑰墓园和吉利墓园扫墓祭拜。会长吴洪光说,同乡会在这两处都有属于同乡会买下的福地,每年清明节同乡会都会带领乡亲们前往墓园祭拜先祖,去年疫情严重的时候就没有组织乡亲们一同去,但委员会的几位骨干还是坚持去扫墓。今年去的人就多了很多。福地里是为同乡会做出贡献的老前辈们,有些经济特别困难买不起墓地的老乡也能葬在这里。同乡会每年在会长的带领下到福地烧香点烛献花献祭祀用品已经成了传统。希望先贤们能保佑同乡会顺利昌隆。
湖北武汉的肖笙女士说,父亲葬在长岛,以前大家都住在纽约的时候,兄妹四个每年都带着子女前往墓地祭拜,后来她和母亲及哥哥搬去了休斯顿。虽然工作孩子一大堆事。但她每年还是赶回纽约给父亲扫墓。今年特意把年迈的母亲和小孩也带来纽约一起给父亲扫墓。这种传统习俗要保持下去。
湖南的卢先生说,自己来美国时间不久,总感觉根还没扎下去。先祖都葬在中国,现在也回不去扫墓。等以后自己百年归天,孩子们会不会给自己扫墓就不知道了。也许会选择落叶归根。谁知道呢?卢先生长长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