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美各地出現多起針對亞裔的殘忍的仇恨犯罪事件,引發各界對新冠疫情期間不斷發酵的反亞裔情緒及暴力的擔憂。少數族裔媒體服務(Ethnic Media Services)19日舉辦名為「社區齊心對抗反亞裔暴力」的座談會,邀請多個少數族裔組織代表探討如何團結起來對抗種族及少數族裔分裂及刻板印象。嘉賓還通過數據分析了近期反亞裔仇恨及事件攀升的趨勢以及可以採取何種跨族裔措施以對抗特朗普政府過去四年帶來的分裂。
亞太政策與規劃委員會(A3PCON)執行總監庫爾加尼(Manjusha Kulkarni,音譯)指出,由該組織、華人權益促進會(CAA)和三藩市州立大學亞裔研究中心發起的「阻止亞太裔仇恨舉報中心(STOP AAPI Hate Center)」在過去41周內就接到全美2808宗有關反亞裔的舉報,大部分為仇恨事件,而非仇恨犯罪。這些事件遍布47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其中56%的時間發生在加州或紐約州,女性遭遇仇恨事件的幾率是男性的2.3倍。此外,7%的報告者為60歲以上的長者。
在收到這些偏見和歧視事件報告中,從全美範圍來看,約70%的時間為言語騷擾或辱罵,超過20%為躲避,排名第三的類型為肢體襲擊,大約佔10%。發生仇恨事件的場所帕明前幾位的分別為商家(約40%)、公共街道/人行道(約20%)、公共公園(約10%)和互聯網(約10%)。庫爾加尼表示,這些時間大多發生在公共場所,進一步加劇了亞裔民眾的不安全感和恐懼,令人感到擔憂。
華人首當其衝 其次為韓裔
在被針對的亞裔中,華人首當其衝,佔舉報者的約40%,其次為韓裔,約佔15%,自報身份為亞裔的舉報者佔約12%。庫爾加尼指出,目前執法系統在打擊仇恨犯罪和事件時面臨重重挑戰,不僅因為一些少數族裔不信任執法機構或出於別的原因不願舉報自己遇到的仇恨事件,執法部門有時也很難在第一時間界定哪些犯罪為仇恨犯罪。
華人權益促進會和「阻止亞太裔仇恨舉報中心」共同總監崔貞文(Cynthia Choi)表示,種族歧視對於亞太裔社區的影響深遠,在疫情期間,該中心發現亞裔社區報告出現抑鬱症的人數增加了155%。而在疫情中,亞裔還是繼非裔之後失業率和小商家關閉率第二高的組織以。特朗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反移民政策以及禁令更使得亞裔的處境雪上加霜。她指出,反亞裔種族歧視和排外情緒並非新鮮事,從19至20世紀上半葉的「黃禍論」到疫情中對於亞裔攜帶新冠病毒的偏見,每當社會遭遇危機時,移民總會成為替罪羊,而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特朗普政府使用的「中國病毒」等字眼也應對亞裔目前的遭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會議上,多位嘉賓呼籲少數族裔群體應當團結起來,讓仇恨事件和犯罪的製造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亞美公義促進會(AAJC)執行長楊重遠(John Yang)表示,政府應當加強對受害者的支持,比如設立受害者支持中心、提供財政援助等,增加對相關項目和社區的投資和資源,鼓勵跨文化跨社區的對話與討論。對於受害者和普通人,他們應當在遭遇或目睹仇恨事件時能夠勇敢發聲。
全國城市聯盟(National Urban League)主席莫瑞爾(Marc Morial,音譯)表示,當社會存在種族歧視時,沒有一個社區能夠倖免。他表示,近日在洛杉磯、三藩市等地發生的針對亞裔耆老的仇恨犯罪事件令人齒寒,「他們針對的是最脆弱的一群人,針對的是沒有足夠的身體素質來保護自己的人。」他指出,作為社區領袖,最重要的是每當發生上述事件時,應當毫不猶豫地進行譴責,傳達對於歧視的零容忍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