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難民援助項目」副總監、前市長移民辦公室主任阿吉瓦(Nisha Agarwal)、該組織政策主任瓦吉斯(Sunil Varghese)、約旦地區個案協調人奧瑪思(Ra’ed Almasri)和訴訟律師伊娃茲(Linda Evarts)在昨日的論壇上介紹了當前美國的難民和庇護政策。他們說,美國一度曾是世界上收容難民最多的國家,從1980年到2016年,美國平均每年收容難民9萬5000人。但特朗普上任後美國收容難民人數逐年遞減,已經從2018財政年度的4萬5000人減少到本財政年度的1萬8000人。特朗普總統目前尚未宣布10月1日開始的下個財政年度美國計畫收容難民的人數,但相信下降的趨勢仍然會繼續。

難民與庇護申請人並非同一概念,難民一般是在入境前就由美國駐外使領館、非政府組織或聯合國機構進行篩選,而庇護申請人是到達美國本土後才能提出庇護申請。全世界有8000萬人被迫失去家園,其中3000萬人是難民,但只有不到1%的人最後能被美國收容。特朗普政府近年來陸續推出的包含難民在內的穆斯林國家入境禁令、要求難民必須拿到其落腳的美國城市書面出具的歡迎信才能落腳等政策,給難民進入美國帶來了很大障礙,「國際難民援助項目」就此像法院提起訴訟,贏得了一系列禁止這些政策執行的法庭令,相對減緩了這些政策給難民帶來的負面影響。

相對於難民,庇護對華人來說較為熟悉,政治庇護曾經是八九十年代來美的福建移民獲得美國身份的主要途徑。但庇護政策在特朗普執政期間也已經今非昔比。專家介紹說,庇護申請有兩類,其中移民自己提出申請的庇護案,通常由各地的移民辦公室審理,只有涉及政府遣返的庇護案才會被交由移民法庭。目前全美移民辦公室收到的庇護案積案已經達到35萬件,而移民法庭包括庇護案在內的各種案件積案已經達到120萬件。

另外,以往的庇護案申請提交半年後就可以申請工卡,工卡申請必須在提交30天內處理,使很多申請庇護的移民可以在來美後不久就得到工卡,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但在特朗普政府去年和今年發布的一系列新政策下,工卡要在庇護案提交一年以後才能申請,而工卡申請處理的時限也被取消。「現在可以說庇護案申請者已經幾乎不可能拿到工卡了。」伊娃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