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曼哈頓華埠的57歲的滕麗(化名)去年10月底發現自己在某知名銀行開設的儲蓄卡賬戶出現多筆不明臉書交易活動,不到一個月內被轉走6500元。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內,滕女士多次向賬戶所在銀行申訴並報警,均被告知無法獲得補償。無奈之下,滕女士求助本報,在本報記者的質詢下,該銀行再次對賬戶活動進行調查,最終將滕女士被盜的6500元返還原賬戶。
去年10月30日,滕女士在查詢自己儲蓄卡月結單時發現,自己原本存有約8199元的儲蓄卡賬戶在9月24日開始出現名稱為臉書活動的交易款項,每筆交易從250元到900元不等,從2019年9月24日至2019年10月17日,滕女士共被轉走6506.09元。
讓滕女士感到蹊蹺的是,她並沒有臉書賬戶,「我連臉書是什麼都不知道,我也不會說英語,看到賬戶上一下子不見這麼多錢,一下就傻了。」心急如焚的滕女士當天立刻前往銀行位於華埠的分行詢問。她表示,當時銀行員工告訴她銀行會先將被扣款項返還到她的賬戶,再對相關交易進行調查。
但時間一天天過去,滕女士並沒有等到返還款項,而是在11月7日收到銀行的來信稱,以對滕女士的申訴進行了調查並完成受理。信中稱,根據調查,相關臉書交易均獲得滕女士授權,因此無法償還款項。滕女士對此感到既委屈又不解,「我並沒有授權這些交易,他們也沒有給我任何證明是經過我授權的證據,為什麼判定是我同意的交易?」
不甘心的滕女士再次前往銀行分行進行申訴,但銀行員工卻態度冷漠,滕女士說,「這是我辛苦存了一年的錢,我當時急得都哭了出來,但銀行員工讓我去一個小隔間待著,因為他們不想在別的客戶面前丟臉。」滕女士說,自己在該銀行開設賬戶超過10年,銀行員工的態度讓她感到失望又憤怒。情急之下,她前往5分局報警,反映了自己銀行賬戶被盜的情況。但警方也表示無能為力,滕女士說,「警方讓我找律師,但律師又告訴我,我被盜的那筆錢還不夠付律師費,我都不知道怎麼辦。」
今年3月12日,滕女士再次接到該銀行的來信,信中維持第一次調查結果的判定。而隨之而來的疫情令沒有工作的滕女士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無奈之下,滕女士在朋友的幫助下於上周聯繫本報。本報記者致函該銀行,要求出示證明滕女士授權相關交易的證據以及解釋處理此類消費者詐騙案的標準流程。該銀行對滕女士的案件進行再次調查後,決定將6500元返還到她的賬戶並同滕女士進行了直接聯繫。
滕女士表示,她近日也聽說有華人銀行賬戶出現異常活動導致儲蓄金額被盜,她提醒民眾應當定期、經常性地查詢銀行賬戶,以儘早發現異常交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