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發以來,紐約的食物危機一直嚴重。Gabriela Bhaskar/紐約時報

新冠大流行病爆發15個月後,飢餓危機仍然困擾著紐約市。政府食物計劃仍處於超負荷狀態,像非牟利機構「城市豐收」(City Harvest)等大型機構,捐贈食物運送量已翻了一番,但需求仍然殷切。根據紐約州人口普查,3月下旬在紐約大都會區,近一成有孩子家庭(即超過50萬個家庭)稱「有時」或「經常」沒有足夠食物。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飢餓危機的同時,紐約市內各大小雜貨商周都會丟棄大量食物,其中許多食物甚至從未運上貨架。這時間,就要依靠坊間各大小糧食物救援組織出手,他們堅信,在危機時期,即使浪費一罐豆子也是一種道德犯罪。
為布碌崙組織「Agape Food Rescue」當義工的萊瑟說:「我的朋友在街上見到有商戶棄置食物時,會立即通知我去回收。」該組織創始人盧戈是一位退休海軍陸戰隊隊員,他形容「這已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日常習慣。」
非牟利組織「Community Solidarity」聯合創始人斯捷潘尼安最近一個下午,在長島逐間超市搜羅,最後把超過8噸以上的食物運走。該組織每周為1萬5000人提供食物,斯捷潘尼安說:「當我們卸貨時,最瘋狂試過在45分鐘內所有食物被一掃而空。」
斯捷潘尼安表示,在整個食品行業的商業模式中,剩餘食物已成為一部分。他指出,當人們聽到了食物援助時,總會想到舊麵包和瘀青的蘋果,但事實上,這些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
他指出,很多時候商店扔出來的水果是剛好成熟可吃,原因是購買者反而喜歡未熟的生果;而雜貨店將一箱又一箱的食物扔掉,有時可能只因標籤錯誤,例如他3月初就收到一批棄置食物,只因運送時箱子標籤出錯,把菠蘿汁錯誤標記成泡黃瓜,薯片被標成芝士通心粉,就需要原箱丟掉。
此外,大型商店很多時候也超量訂購,食物甚至從未上架就直接送到垃圾箱,當中尤其是生果及雪糕最常見。
自疫情開始以來,斯捷潘尼安通常從早上7點工作至午夜,僅休假2天。雖然擔任組織的首席執行官,但薪水不高,當被問及他如何養活自己時,他回答說:「我現在與父母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