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ULURP)是一個標准化的流程,是紐約市確保包括一些私人開發項目在內的最大型的土地使用計劃能夠接受民選官員及公眾的審查的程序。該過程主要包括申請、認證及各部門的審查,讓社區及市府各層面都可以參與到規劃過程中。 而事實上,公眾參與的最佳時機是ULURP開啟前土地使用計劃尚未成型的階段,社區在此時發聲將更有影響力。一般來說,ULURP前的階段包括信息收集和環境評估,整個過程可能耗費數月甚至數年。開發商首先會因自己的開發項目需求提出對區劃的變更,隨後開發商要收集並分析信息,撰寫計劃,有時還會同社區成員交流。隨後,開發商提交表格,環境評估階段開啟。市規劃局將決定是否進行環境評估並列出影響清單,此時需要進行項目建設範疇公聽會(scoping meeting),該過程一般持續30至45天。如果有需要,開發商要完成環境研究並提交環評草案,這意味著ULURP程序的啟動。
就在重建華埠監獄於3月25日正式開始進行環境評估草案(DEIS)階段,預備進入繁複的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簡稱ULURP),市長辦公室昨(22日)提早宣布華埠監獄從原來的500呎降低至450呎,減了45呎。
社區人士表示,這個高度降低是安撫華人社區接受擴建監獄的事實,但45層監獄屹立在華埠心臟地帶仍然難以接受,仍將是華埠最高建築,減45呎簡直是形同「胡扯垃圾」(bullshit)。
華社還沒有大型示威抗議行動
自從市長宣布華埠監獄從中央街80號40層監獄變成遷回白街125號50層監獄後,整個社區驚訝之餘仍在消化中,卻再沒有大型示威抗議行動,事實上,在過去三個多月裡,不少團體都在密謀如何抗爭,也有機構開始在抗爭的同時,尋找為社區交換條件的準備。
可惜這一切活動都基於「敏感」前提下,拒絕媒體參與,所以當我們憤怒市長建監獄沒有展開與社區對話,形同黑箱作業時,其實華人社區很多機構也同樣忽略民眾的知情權,討論過程透明嚴重不足。
現在簡述一下,在抗爭華埠監獄上,究竟現況如何?
市長在11月宣布華埠監獄從中央街80號改回白街125號後,在市議員陳倩雯的安排下,市長白思豪於2008年12月18日在軍人會開了閉門會議,與眾多社區組織會面,會後,市長辦公室為了聆聽民意,設立了一個鄰舍顧問委員會(Neighborhood Advisory Council, 簡稱NAC),直至3月25日進入環境評估草案階段,3月18日NAC開了最後一次會議就解散。
NAC 在這三個月裡展開了約4至5次會議,由市長辦公室人員主持,每次大約20多社區人士代表不同組織參加,其中90%是華人,大家就監獄議案上,從房屋、交通、商業、環境、生活質素、民生等議題作出討論及提出意見。並且分成不同小組,向市府建議監獄之下,如何改善華埠的整體狀況。
有人建議把華埠商戶減地稅、低息貸款刺激旅遊、甚至表示,若在白街建造高層監獄,可否把地權屬於市政府的中央街137號及Worth 街125號容許為華埠所用,這一切都是在建議內,並沒有得到市府任何承諾。
市長白思豪及市議員陳倩雯均在2年後任期限制下退位,有人建議應該設立類似NAC的組織,過渡至下任市長及市議員,使得監獄建議書不會因而中斷或對華埠承諾開了空頭支票,但這項建議也沒有得到落實。
14、15個非牟利服務組織包括華策會、平等會、美華協會、亞美聯盟、人力中心、松柏大廈等亦在三個月來,展開2、3次不容媒體參加的會議,應對反監獄行動,這些組織都以服務華人為主,但主要撥款來自政府,他們既明白華埠監獄對社區有災難性的影響,卻也對撥款的主力來自政府的矛盾,這種矛盾性的抗衡令他們的會議討論陷於膠著狀態。
他們最後一次會議在2月22日在松柏大廈舉行,邀請了改革司法制度的Lippman委員會說明為什麼要改善現有監獄制度,會議上更有人提出以法律訴訟來延伸與市府協商程序,可是與市府打官司將會耗時費勁,最重要哪來資金,最令這組群失望的是受邀開會的亞美法援處及亞美律師公會都沒有代表參加會議,令他們諮詢走法律程序的途徑都沒有下落。
土地使用審查程序十分繁複
由於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簡稱ULURP)十分繁複,究竟在ULURP前告市府,或是等整個ULURP完結才告市府,這群高學歷的組織總監都各有說法,莫衷一是,有待專業律師協助。
這次會議最後希望聯結皇后區、布朗士及布碌崙反監獄的民間組織在2月28日在市府階梯聯合反監獄聲明,可惜經過他們數日的外展,得不到共識,外裔勸諫他們應找回區內市議員,聯結4區反監獄記者會臨時取消。3月6日,這群非牟利代表找陳倩雯開會,可是因為很快就進入環境評估草案階段,及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簡稱ULURP),陳倩雯認為應集中火力在這個程序上表達意見,比跟她個人開會更切實際,所以非牟利組織與市議員開會也沒有下文。
受監獄重建最迫切影響莫過於松柏大廈,為了那群老人家,松柏大廈的伍文遂、黎重旺於2月22日下午與陳倩雯討論對監獄對整幢松柏大廈老人的打擊,在強烈反監獄下如何安撫及安置那些希望安享餘生的老人。在很多沒有承諾的討論下,松柏眼前最大得著是得到撥款加快入籍服務及免費英文班。在面對強大阻力下,Plan B慢慢浮上枱面,逐漸消弭了反監獄的浪潮。這三個月來,華埠反監獄在上述的圖像是乏力、無奈、挫敗。看來,38年前因為華人不投票而建第一座14 層監獄的故事有可能歷史重演,這次,是一座更巍峨的地標,45層。
3月25日重建監獄正式開始進行環境評估草案階段,預備進入繁複的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簡稱ULURP),華埠居民組成的Neighbors United Below Canal,在上午10時在市府階梯反監獄集會,這集會是低鳴還是怒吼,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參與。
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ULURP)是一個標准化的流程,是紐約市確保包括一些私人開發項目在內的最大型的土地使用計劃能夠接受民選官員及公眾的審查的程序。該過程主要包括申請、認證及各部門的審查,讓社區及市府各層面都可以參與到規劃過程中。 而事實上,公眾參與的最佳時機是ULURP開啟前土地使用計劃尚未成型的階段,社區在此時發聲將更有影響力。一般來說,ULURP前的階段包括信息收集和環境評估,整個過程可能耗費數月甚至數年。開發商首先會因自己的開發項目需求提出對區劃的變更,隨後開發商要收集並分析信息,撰寫計劃,有時還會同社區成員交流。隨後,開發商提交表格,環境評估階段開啟。市規劃局將決定是否進行環境評估並列出影響清單,此時需要進行項目建設範疇公聽會(scoping meeting),該過程一般持續30至45天。如果有需要,開發商要完成環境研究並提交環評草案,這意味著ULURP程序的啟動。本報記者周靜然特稿
就在重建華埠監獄於3月25日正式開始進行環境評估草案(DEIS)階段,預備進入繁複的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簡稱ULURP),市長辦公室昨(22日)提早宣布華埠監獄從原來的500呎降低至450呎,減了45呎。
社區人士表示,這個高度降低是安撫華人社區接受擴建監獄的事實,但45層監獄屹立在華埠心臟地帶仍然難以接受,仍將是華埠最高建築,減45呎簡直是形同「胡扯垃圾」(bullshit)。
華社還沒有大型示威抗議行動
自從市長宣布華埠監獄從中央街80號40層監獄變成遷回白街125號50層監獄後,整個社區驚訝之餘仍在消化中,卻再沒有大型示威抗議行動,事實上,在過去三個多月裡,不少團體都在密謀如何抗爭,也有機構開始在抗爭的同時,尋找為社區交換條件的準備。
可惜這一切活動都基於「敏感」前提下,拒絕媒體參與,所以當我們憤怒市長建監獄沒有展開與社區對話,形同黑箱作業時,其實華人社區很多機構也同樣忽略民眾的知情權,討論過程透明嚴重不足。
現在簡述一下,在抗爭華埠監獄上,究竟現況如何?
市長在11月宣布華埠監獄從中央街80號改回白街125號後,在市議員陳倩雯的安排下,市長白思豪於2008年12月18日在軍人會開了閉門會議,與眾多社區組織會面,會後,市長辦公室為了聆聽民意,設立了一個鄰舍顧問委員會(Neighborhood Advisory Council, 簡稱NAC),直至3月25日進入環境評估草案階段,3月18日NAC開了最後一次會議就解散。
NAC 在這三個月裡展開了約4至5次會議,由市長辦公室人員主持,每次大約20多社區人士代表不同組織參加,其中90%是華人,大家就監獄議案上,從房屋、交通、商業、環境、生活質素、民生等議題作出討論及提出意見。並且分成不同小組,向市府建議監獄之下,如何改善華埠的整體狀況。
有人建議把華埠商戶減地稅、低息貸款刺激旅遊、甚至表示,若在白街建造高層監獄,可否把地權屬於市政府的中央街137號及Worth 街125號容許為華埠所用,這一切都是在建議內,並沒有得到市府任何承諾。
市長白思豪及市議員陳倩雯均在2年後任期限制下退位,有人建議應該設立類似NAC的組織,過渡至下任市長及市議員,使得監獄建議書不會因而中斷或對華埠承諾開了空頭支票,但這項建議也沒有得到落實。
14、15個非牟利服務組織包括華策會、平等會、美華協會、亞美聯盟、人力中心、松柏大廈等亦在三個月來,展開2、3次不容媒體參加的會議,應對反監獄行動,這些組織都以服務華人為主,但主要撥款來自政府,他們既明白華埠監獄對社區有災難性的影響,卻也對撥款的主力來自政府的矛盾,這種矛盾性的抗衡令他們的會議討論陷於膠著狀態。
他們最後一次會議在2月22日在松柏大廈舉行,邀請了改革司法制度的Lippman委員會說明為什麼要改善現有監獄制度,會議上更有人提出以法律訴訟來延伸與市府協商程序,可是與市府打官司將會耗時費勁,最重要哪來資金,最令這組群失望的是受邀開會的亞美法援處及亞美律師公會都沒有代表參加會議,令他們諮詢走法律程序的途徑都沒有下落。
土地使用審查程序十分繁複
由於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簡稱ULURP)十分繁複,究竟在ULURP前告市府,或是等整個ULURP完結才告市府,這群高學歷的組織總監都各有說法,莫衷一是,有待專業律師協助。
這次會議最後希望聯結皇后區、布朗士及布碌崙反監獄的民間組織在2月28日在市府階梯聯合反監獄聲明,可惜經過他們數日的外展,得不到共識,外裔勸諫他們應找回區內市議員,聯結4區反監獄記者會臨時取消。3月6日,這群非牟利代表找陳倩雯開會,可是因為很快就進入環境評估草案階段,及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簡稱ULURP),陳倩雯認為應集中火力在這個程序上表達意見,比跟她個人開會更切實際,所以非牟利組織與市議員開會也沒有下文。
受監獄重建最迫切影響莫過於松柏大廈,為了那群老人家,松柏大廈的伍文遂、黎重旺於2月22日下午與陳倩雯討論對監獄對整幢松柏大廈老人的打擊,在強烈反監獄下如何安撫及安置那些希望安享餘生的老人。在很多沒有承諾的討論下,松柏眼前最大得著是得到撥款加快入籍服務及免費英文班。在面對強大阻力下,Plan B慢慢浮上枱面,逐漸消弭了反監獄的浪潮。這三個月來,華埠反監獄在上述的圖像是乏力、無奈、挫敗。看來,38年前因為華人不投票而建第一座14 層監獄的故事有可能歷史重演,這次,是一座更巍峨的地標,45層。
3月25日重建監獄正式開始進行環境評估草案階段,預備進入繁複的統一土地使用審查程序(簡稱ULURP),華埠居民組成的Neighbors United Below Canal,在上午10時在市府階梯反監獄集會,這集會是低鳴還是怒吼,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