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騙局愈來愈「高明」;確保身家財產和個資安全,已是當務之急。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消費者報案的受騙損失總計88億元,比2021年增加三成;失血最嚴重的是包括加密貨幣騙局在內的投資詐騙,損失逾38億元,是2021年的兩倍。
儘管20至29歲的年輕人受騙報案者比70至79歲的老年人多,但老年人受騙財務損失更大。許多騙子看準退休人士有儲蓄、養老金、人壽保險單等資產,騙起來毫不手軟。隨著數位經濟興趣,騙子透過社群媒體、簡訊、電話、電郵行騙,線上支付平台、應用程序和網路購物,更擴大了騙局範疇。
樂齡會(AARP)詐欺觀察網路(Fraud Watch Network)主管斯托克斯(Kathy Stokes)表示,騙子首先會設法讓你進入情緒高張狀態,混淆你的思緒,只要你陷入恐懼、驚慌或興奮等緊迫感,防禦心就會下降。
與數位支付網絡Zelle合作解決詐欺問題的金融治療師阿克萊曼(Amanda Clayman)建議,「遇到緊急情況,多停頓三秒。」「若有人想要我們迅速採取行動,通常就是危險信號,表示我們反而應該慢下來、想清楚。」
專家強調,為確保個人財產和資料安全,應先了解常見騙局有哪些?了解騙局典型手法,絕對有助防範。
—自動錄音電話或簡訊,常針對弱勢群體,如老年人、身障人士和負債者。若遇到自動錄音電話、簡訊或假冒權威人士要求你付款、電匯、買東西、告知你的「帳號已被鎖定」、「包裹遞送延後」或要你點擊任何可疑內容,這時應立刻掛斷電話。若仍有擔心,可造訪相關公司或機構官網或撥打官方電話確認。
—愛情騙局;常針對孤單的人下手,騙局可能持續較長時間,甚至數年。
—投資詐騙;任何透過社群媒體或網路廣告號稱快速致富的計畫,都構成投資詐騙要件。
—網購市場詐騙;請記住在Instagram或Facebook Marketplace買賣產品時,不是每個聯繫你的人都是好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