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對華人社區修建遊民所聯盟」15日在曼哈頓市政廳公園(City Hall Park)前集會,向即將卸任的市長白思豪呼籲停止在華人社區建遊民所,提供可負擔住房;現場有多個閩粵僑團,約兩百名來自曼哈頓、法拉盛與布碌崙的民眾參與。
華人聯盟集會反建遊民所
紐約中華公所(CCBA)主席于金山日前發布連署反建遊民所的活動,他與亞美醫師協會(CAIPA)會長劉季高當天均出席集會,呼籲市府的遊民所安置政策不要針對華人社區,並鼓勵更多民眾維護權益,為反建遊民所發聲。
在布碌崙八大道、曼哈頓東百老匯與皇后區法拉盛傳出建設遊民收容所的消息後,居民抨擊市府遊民政策未與社區充分溝通,形同黑箱作業,並陸續舉行抗議示威、徵簽連署等活動,要求市府與相關單位取消在華人社區建更多遊民所的計畫。
社區示威後,亞平會(AAFE)先前已經宣布退出東百老匯91號遊民所的翻譯項目。
近期反建遊民所的示威活動獲得許多華人新移民的參與,但也有民眾批評15日當天的集會號召不力。
社區攝影師Lee從中國一線城市移居美國多年,他在參加集會後向記者匿名表示,當天的示威找不到召集人,沒有組織,形同一盤散沙;「只有中文媒體,沒有外文媒體,不入流,講中文的人跟講中文的人在玩,華人在這裡還是少數」。
遊民局與社會局的回應
儘管社區大力反對,但市府相關部門並沒有收手的意願。
市遊民服務局(DHS)與市社會服務局(DSS)的媒體發言人伊恩.馬丁(Ian Martin)先前在回覆記者的聲明中指出:「華埠在2019年發生四位遊民的暴頭血案後,紐約市民選官員和社區呼籲採取具體措施,加強支持該區的弱勢紐約遊民,我們同意並相信華埠的『避風港』(尤其還位於市中心),將提供遊民重要資源。」
聲明稱「避風港是低門檻的住房選擇,專為無家可歸的紐約人的獨特需求而量身定制」,並希望社區能夠「團結」支持政府的決定。
市遊民服務局與市社會局希望每個社區都「團結」起來,為遊民提供「幫助和支持」。
馬丁說:「與鄰里以及非營利的社會服務組織『關心遊民』(Care for the Homeless)合作,我們相信通過協作支持和同情心,這些紐約人(遊民)會受到熱烈歡迎,我們將使其(遊民所)成為大家的最佳體驗。」
紐約市設法安置遊民
引發僑團不滿市府以服務華人遊民為理由而在三大華社設置遊民所的原因,還在於亞裔遊民數在紐約市的占比不到一個百分點。
據市遊民服務局公布的2022財年第一季度報告,截至今年9月21日,紐約市有超過5萬人居住在遊民收容所,其中以帶有小孩的家庭為多數,超過3萬人;其中有51.5%為非裔,42.6%為拉丁裔,而亞裔所占比例僅0.8%。
非營利組織「City Limits」2019年9月10日發布紐約市五個行政區的遊民收容報告,布朗士的Highbridge/Concourse收容了全市最多的遊民——3,733人,占比6.4%;曼哈頓則以中城所收遊民數2,524人為最多,占比4.3%;皇后區以牙買加所收遊民數3,177人為最多,占比5.4%;布碌崙以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所收遊民數3,671人為最多,占比6.3%;而整個史坦頓島行政區當時僅收遊民149人,占比0.3%。
根據報告,紐約市三個主要的華人社區所收遊民數與占比為:曼哈頓下東城/華埠所收遊民數為1,666人,占比2.9%;布碌崙802人,占比1.4%;皇后區的法拉盛/白石鎮所收遊民數為230人,占比0.4%。
同年12月17日,市長白思豪辦公室宣布在紐約市設1,000個床位,以終結遊民長期滯留在街上的現象;並計劃為遊民增設住房、心理健康和醫療服務,並增加外展資源,為有需要的遊民提供更緊急和快速的響應。
距離市長白思豪離任僅剩下兩週,紐約市的遊民所政策是否會有轉機,還有待候任市長亞當斯上臺後才能確定。
亞當斯在今年的市長競選政策中明確表示,其住房計畫包括「為遊民和因房租而掙扎的人提供住房和幫助」;他會在可負擔住宅落成或開始空置的60天內,優先讓住在庇護所和臨時住房中的民眾申請入住。
“抵制游民所!建可负担公寓!”来自布碌仑、曼哈顿华埠、皇后区法拉盛的80多个侨团15日在市政厅门外举行“反对华人社区修建游民所抗议大游行”,反对包括东百老汇91号在内的三个分别位于三区华裔社区的游民收容所项目。
反对华人社区修建游民所联盟和“反对华人社区修建游民所抗议大游行”活动的委员会主任、美国林则徐基金会执行主席陈键榕表示,经过数次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但均未得到明确答覆,因此决定在15日市议会举行本届市议会最后一次全员大会(Stated Meeting)之际,由华埠联盟和法拉盛联盟携手,包括曼哈顿华埠、皇后区法拉盛、布碌仑三区共80多个侨团,聚集在市政厅门外示威抗议,表达心声,希望政府部门听取社区的诉求。
陈键榕称,位于三区的三个华裔社区在本来已经受到疫情严重影响,正在等待政府救援的同时,却惊闻市府拟建游民收容所的消息,这种没有经过社区同意的暗箱操作,漠视了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市府修建游民收容所并帮助有精神问题或无家可归等弱势群体无可厚非,但游民收容所的选址与社区的住宅区和商业区过近,将严重影响到社区的生活环境和治安。希望市长白思豪和有关当局认真考虑社区的处境,重新选址或改成可负担房屋或老人住房。三区的侨团、华人将团结一致力争到底,并且不排除采取法律诉讼的方式进行抗争。
纽约中华公所主席于金山表示,反对市府在三区的华裔社区均设立大型游民收容所的计划,华埠不但现已有多个收容所,而且除了东百老汇91号的游民收容所之外,麦迪臣街(Madison Street)47号和坚尼路349号也在兴建之中,华埠社区已形成被收容所包围之势。不但如此,华埠社区还有东百老汇35号上的下东城预防伤害中心(Lower East Side Harm Reduction Center)、东百老汇42号和62号的下东城服务中心(Lower East Side Service Center)、坚尼路181号的RevCore康复中心。
于金山称,市府把一些其他社区不要的项目放到华埠、法拉盛、八大道,是由于一些社区服务机构与市府勾结所致,透过政治力量和财力左右让政府官员和民选官员对此默不作声。兴建游民收容所的目的也并非某些社区服务机构声称的“帮助弱势群体”,而是它们希望从项目经费中谋取利益。
“反对华人社区修建游民所抗议大游行”由反对华人社区修建游民所联盟、华埠联盟、法拉盛联盟及80多个来自华埠、法拉盛、布碌仑的侨团联合主办。崇正会代主席袁汉造、福建会馆永远名誉总顾问王纲勇、纽约中美商会会长江锦鑫、纽约华人总商会会长徐家鹏、林则徐基金会执行主席陈键榕、河南同乡会会长张富印、山东同乡会会长孙连生、亚美医师协会会长刘季高、律师孙澜涛、美国福建同乡会负责人郑思祺、福州琅岐同乡会代主席梁守表、福州琅岐同乡会名誉主席陈开明、大学点反游民所居民委员会主席邓樱、曾竟选市议会第25选区市议员的陈熠、上海同乡会代会长朱美芳等出席并发言。
80多个侨团在市政厅门外举行示威,抗议位于三区华裔社区的三个游民收容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