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珊 Susan Lee
現年42歲的李翠珊6歲時隨家人移居紐約,父母都是草根工人,一直住在下東區字母城12街,周末常來華埠參加活動,自言算是在華埠長大,由於父母重視教育,深信教育能改變人生軌跡,從少李翠珊在小學天才班、布碌崙科技高中、哥大至紐約大學都是獲得獎學金並成績名列前茅,因此她深知特殊高中對華人的重要性,反對取消SHSAT。
她2004年起在亞平會工作三年,那時已萌生參政的念頭,在華埠看到許多不公平資源分配、長工時的新移民父母無暇照顧青少年、她眼見不少人因而加入幫派,她為目睹這一切而改變志願,放棄入讀法學院而主修政治行政,並曾先後替過克林頓總統、史樹德州檢察長及Jerry Nadler 國會議員做競選工作,離開亞平會後一直任職非牟利機構工作,為了參選早在三年前與丈夫從布碌崙遷至翠比加,原本打自去年6月離開現任工作全力投身選舉,卻因為疫情無法完成手頭重要工作迫於去年10月才能離職,比原定投身選舉延後半年,錯失了很多時間。
李翠珊是7位候選人政綱最為溫和的民主派,反對社區監獄、支持SHSAT、不贊成削減警察經費,主張學校放入多元文化課程,理念最接近保守派的華人。她不利之處是參選太遲,多年來在區外工作,社區對她十分陌生,大部分人都不認識她,在社區拉票倍加困難,李翠珊說,因為有兩位姓李華人參選,她曾被批評分散華人選票而在街上被老僑以粗口謾罵,到孔子大廈拉票又受阻,下東城政府樓一帶是馬泰的天下,她只能在金融區及華盛頓廣場拉票,雖然處在劣勢但無阻她的參選意志,「這次當選者任期只是兩年,我無論勝負,累積經驗後,兩年後必可捲土重來。」

李翠珊 Susan Lee

 

劉林劍虹 Jenny Low
劉林劍虹為市議長莊遜工作不足4年,卻得到他的器重,從社區聯絡主管升為五區行政主管,成為此職首位華裔女性,正因如此,莊遜執政理念甚得劉林劍虹認同,而莊遜自稱十分「進步」民主派人士,包括關閉雷克島,興建社區監獄,大麻合法化,削減警察經費,取消特殊高中考試等激進理念,因此在許多線上會議上,劉林劍虹 被問及這些問題時,她都略有迴避或不明確回應,例如要保留SHSAT必須附帶參考其他因素,又如社區監獄若能對社區透明度高則不會似現在的反彈,明顯走進步民主派路線。
劉林劍虹外型纖瘦但具鋼鐵般意志,2018年底的一場車禍幾乎奪去她的性命,在被估計需要起碼兩年才能復健的她,卻在半年不斷鍛鍊中超速康復過來,之後為自己從政密密鋪路。她最大兩項從政資本就是「華策會」及「華埠聯合民主黨」,她任職華策會董事成員超過30年,對華埠服務項目十分了解,而華埠聯合民主黨為她建立了政壇上廣博的人脈關係,這次選舉,劉林劍虹是獲得現任民選官員背書最多的候選人。
由於她是民主黨下城長期的地區領袖(district leader),劉永光死後她與于金山是伙伴,她這次參選獲得現正擔任中華公所主席的于金山大力支持,佔了地利及人和的優勢,把控孔子大廈的于金山協助劉林劍虹在這個被稱華埠票倉中拉票。
華策會雖然是劉林劍虹的後台,但不似李金枝,劉林劍虹甚少深談社區議題,對敏感或具爭議的議題往往總是蜻蜓點水,遊遊花園,未能發揮具前瞻式的視野,因此不少人批評她長年生活在華埠,但止於行政而沒有植根於服務。過去一年疫情下華埠幾乎處在封城狀態,勿街悄然成為了劉林劍虹服務社區的新平台,每每以市議長助理之名安排政客走訪華埠,劉林劍虹總是以中華公所為起點,以勿街46號為終點,在那裡,劉林劍虹不時洗街、點燈、帶政客走訪商店。選區那麼大,為何每次走訪都只這一小路段?
去年四月疫情最嚴峻時,劉林劍虹與勿街46號這位只有26歲的莫志聯,每天為有需要人士免費派餐,此舉成了她開展選舉序幕的頭炮,她多次強調,數月來派餐超過三萬份,受惠者超過萬人。她與莫志聯一時成了疫情下的社區英雄,並得到不少捐款資助。不過,這位每次被稱為社區英雄、與政客握手拍照的莫志聯,卻是官司纏身,莫志聯被指是已關閉的彩福樓前行政總裁,由於對企枱欠薪多月及欠租昭倫公所多達萬元而被告,疫情下訴訟延期未有開審,劉林劍虹為什麼會與莫志聯成派餐合作伙伴令人困惑不解。

劉林劍虹 Jenny Low

 

李金枝 Gigi Li
39歲的李金枝是華裔第三代移民,自2003年大學畢業後就投身華埠及服務行業,3年前任市議員陳倩雯的幕僚長,由於她任職社工,對非牟利機構運作熟識,在第三社區委員會任委員及主席超過10年,對選區內人與事都相當了解,大家對她亦不陌生。
由於她是陳倩雯議員的幕僚長,又常以「啟蒙導師」來稱謂陳倩雯,能被任命為幕僚長的可說是志同道合,因此李金枝的參政理念與陳倩雯接近,起碼沒有相斥,她支持SHSAT,贊成改革警察制度,支持關閉雷克島及興建社區監獄。李金枝在競選期間懷孕,現有一6月大女娃,並不久前感染新冠,這都無阻她參政決心,她還自負說:「這是新時代新女性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最佳寫照。」
李金枝的優勢是熟識市府運作,論經驗是7人中最豐富的,她對選區內每項議題都深思熟慮並有明顯立場,她的不利之處也來自陳倩雯,陳倩雯被詬病的社區監獄成了李金枝肩膀上的大包袱,每每她被問及這問題時,李金枝都要花許多唇舌去申辯,在支持監獄前提下批評市府與社區溝通不足,透明度不足,但底線是她支持華埠監獄。
除了陳倩雯的背書,李金枝是獲得傳統僑社最多支持的候選人,幾乎曾經支持陳倩雯的人,今天都支持李金枝,陳倩雯當年獲得至孝篤親的全力背書,李金枝今天獲李氏公所的全力支持。目前由於楊安澤是市長候選人熱門,李金枝獲得同意,把自己與楊安澤的名字掛鉤,以展示新一代華裔參政者共同進退。

李金枝 Gigi Li

 

馬泰 Christopher Marte
現年33歲的馬泰生於下東城,由於生活在華埠與下東城的邊界,他對華人文化充滿好奇也覺親切,他說童年時常見到華人長者在公園打太極,這種舞蹈式的功夫打開了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好奇,大學畢業後,他跑到中國學了兩年中文,也住過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父母來自多明尼加的他,能說流利英語、西語及還算可以的國語。
馬泰可說是7人中最為激進的民主派參選人,除了大力反對社區監獄與華人觀點一致外,其他都非常激進,包括他贊成取消SHSAT,削減警察經費,甚至解散警察部門、同意白思豪取消雙城記中貧富鴻溝理念、教育不贊成精英制,是現時社會流行極左的年青人。
3年前他挑戰現任市議員陳倩雯以200票敗選,這200票成了他常掛在口邊憤憤不平的飲恨,因為以一位不足30歲的年青人僅以200票之微敗在一位已有10年政績的陳倩雯,連陳倩雯都嚇了一跳。經本報記者這三年來的走訪觀察,發現當年很多人不投票給陳倩雯不是了解馬泰,而是反感陳倩雯處理伊利莎佰街花園建屋計劃,正如許多人投票給拜登不是了解他的政見而是對特朗普的反感,當中差異是很關鍵的。敗選下來的馬泰三年來馬不停蹄遊走選區每個角落,並且參加許多下城民主黨政治組織,成為各黨部的中堅份子,而在社區監獄上,更是反監獄組織NUBC的共同創辦人,在多次反監獄公聽會或示威遊行上他都是領軍人物,每次都大聲疾呼,從無缺席,成了華埠反監獄的領袖,不過華人除了知道他反監獄外,並不認識其總體政見與華人思維基本上是背道而馳的。
這次各級參選人猶如天上繁星,選區內多個民主黨部疫情下幾乎每周都有線上論政會,這等以進步見稱的黨部組織清一色全部背書馬泰,而下東城政府樓一帶幾乎成為支持馬泰的天下,因此馬泰被視為大熱人選。
然而馬泰若當選,無疑將會是「華埠的AOC」,過去3年華人職工會、318工會及解散後的華埠工作小組(Chinatown Working Group)部分會員成了馬泰的中堅支持者,為了全力替馬泰競選,換取馬泰認同他們的土改方案,3年來,凡有這些工會成員反河邊建設計劃、反兩橋高樓、反社區貴族化、甚至近日要求重開金豐酒樓不容解散318工會等這些激進示威及多宗法律訴訟案,馬泰都是席上客。馬泰不止一次公開說,若他當選了市議員,一定在議會通過華埠工作小組的土改方案,捍衛社區不落入「高檔化」。
成立了近10年的華埠工作小組最後因為爭吵不休而在2016年解散,其中就是無法在土改方案有共識,該版本的土改方案幾乎是限制華埠任何發展,這方案連十分進步的陳倩雯都不敢苟同而不了了之。解散後的華埠工作小組現時每月仍有線上例會,參加者寥寥無幾,自說自話,力邀馬泰在小組解散後成為盟友,共同以革命社區為目標,而馬泰競選市議員與當年奧巴馬一樣,以「社區運動家」(community organizer)自居。
最危險的是,本報記者從華埠工作小組成立至解散全程參與,從未見過馬泰出席過一次會議,在從沒有參與討論的基礎下,為何全盤接受一個沒有社區共識而影響華埠深遠發展方案。
最令人擔憂的是,世紀疫情後的華埠百廢待舉,容許一位大熱候選人當選,認同一個扼殺華埠的發展方案,令華埠進一步邁向萎縮的方向,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華埠,大家是否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迎接「華埠AOC」的誕生?(AOC是具爭議性的年青國會議員Alexandria Ocasio-Cortez的簡稱,也是激進社會主義的代表) ,值得大家在選舉前深思。

馬泰 Christopher Marte

 

莫美倫 Maud Maron
49歲白人莫美倫的四位子女分別就讀小學、初中和高中,她又是教育委員會(CEC)成員,教育成了她重要政綱,2018年白思豪企圖取消SHSAT後,莫美倫強力反對,多次示威抗議把莫美倫與同源會拉在一起,經過3年來的風雨同路,同源會已成了支持莫美倫的最大華人組織,她那親切的中文名就是同源會替她起的。
莫美倫自稱是草根律師,她在法援處做律師超過20年,專門替那些窮困或是無錢打官司的人提供法律援助,她又在第二社區委員會擔任了5年社區委員,通過那5年經驗,除了讓她認識這個選區事務以外,最後還是教育議題吸引了她,她從此就全力投身了學區委員。
這位支持SHSAT又反社區監獄的候選人也是溫和派的民主黨,她在中華公所主持政論會上而被華人認識,普遍對她?和言論表示好感,可是她偏偏在激進第二學區擔任委員,莫美倫保守的觀念常常被激進派的家長攻擊,在不止一次的線上論政會上,莫美倫的教育觀點被群眾一同圍攻,屢屢令她幾乎落淚,在哽咽中不斷為自己申辯,但她沒有因為連串攻擊打壓而改變過自己任何政綱的立場。

莫美倫 Maud Maron

 

Tiffany Winbush
現年38歲的Tiffany是唯一非裔參選人,出生在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大學畢業後因為工作,15年前定居在下城金融區,數年前結婚,有二子女。
Tiffany從事新媒體的廣告工作,為了加強認識這個選區,她曾經是第一社區委員會成員,參與社區事務加上家人鼓勵服務社區的因素,成為參選的主要原因。
基於她的年紀及經驗,她說自己是進步民主派,支持黑命重要運動、削減警察經費、取消特殊高中考試,擴大非西裔入讀名校配額、支持社區監獄,甚至支持下城空置酒店成為無家可歸庇護所,她也是7人中的最為激進派思想。

Tiffany Winbush

 

Denny Salas
Denny是7位候選人中最奇特的一位,他不只一次禮貌拒絕本報記者的專訪,也甚少參加任何線上政論會的候選人,可說曝光率超低,沒有多少人認識他,甚至有人以「玩票」來形容他的參選,然而他很喜歡以電郵方式報告自己競選狀況,他每周以「Denny for City Council」來交待競選進度細節,最近甚至用「我受歡迎程度令馬泰受驚」這種語言,令人覺得啼笑皆非,有點活在自己虛擬世界中的況味。
Denny不似其他候選人以政綱吸取選民注意,而是用追求「美國夢」來成就個人成為市議員,今年38歲的Denny父母來自多明尼加,出生在New Hampshire,大學畢業後任職過股票經紀,曾為奧巴馬助選而踏上政治顧問工作,先後因為工作而住在華盛頓、佛羅里達、新英倫,數年前才定居紐約,約三年前移至下城,可說是第一選區內的新人。
其政綱有點乏善可陳,是跟著進步民主派大隊走的一員,支持社區監獄、削減警察經費等外,主要因為他從不參與論政會,沒有機會深入闡釋個人政見立場,整體而言,是一位幾乎在隱形狀態,機會不大的參選人。

Denny Salas